在中华生态文明建设的壮阔画卷中,塞罕坝精神犹如燕山北麓的万顷松涛,以“牢记使命、久久为功”的坚韧品格,谱写着新时代的绿色传奇。1962年那个黄沙漫卷的春天,369名拓荒者挺进“飞鸟无栖树”的塞北荒原,用三代人半个世纪的接续奋斗,在荒漠沙地上浇筑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生态奇迹,为世界生态文明树起了一座震撼人心的东方丰碑。
战天斗地缚黄龙 荒漠崛起绿长城
1962年,369名拓荒者响应国家号召,挺进年均气温零下1.3℃的塞罕坝。面对不足20%的造林成活率,第一代建设者创新“全光照育苗法”,在积雪覆盖的苗圃里,用体温焐热树苗;机械林场首任党委书记王尚海带领职工连续奋战三天,在千层板创造“马蹄坑大会战”奇迹,开创高寒地区机械造林先河。到1982年,林场人硬是在流沙地上栽活百万亩林木,将森林覆盖率从建场初的11.4%提升至82%,筑起护卫京津的生态屏障。
科技创新破难题 绿色发展辟新途
新时代塞罕坝人秉承科学精神,建成国内首个林业大数据平台,运用“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系统守护林海。攻克樟子松嫁接红松技术难关,培育出兼具生态与经济价值的“塞罕坝1号”良种。发展生态旅游、碳汇交易等绿色产业,林场碳汇收益突破亿元,走出“绿起来”到“富起来”的转型之路。2021年联合国授予塞罕坝“土地生命奖”,中国治沙经验闪耀世界舞台。
精神火炬代代传 生态文明立新功
三代务林人用青春诠释使命担当:陈彦娴等"六女上坝"放弃高考扎根林场,防火瞭望员刘军夫妇在孤寂的望火楼坚守13载,90后技术员于士涛改良造林模式提升成活率。他们的故事印证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境界。如今,塞罕坝模式在库布其沙漠、毛乌素沙地开花结果,百万亩防沙林带沿着“三北”工程绵延生长。
绿水青山绘长卷 美丽中国启新程
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指引下,塞罕坝精神焕发新的时代内涵:光伏治沙将黄沙变“蓝海”,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绿水青山释放经济潜能。如同塞罕坝林海中挺拔的落叶松,新时代建设者正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在建设美丽中国的新征程上续写绿色传奇。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起点,塞罕坝精神昭示我们:生态文明建设没有终点,唯有以“赶考”姿态持续奋斗,才能筑牢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根基。让我们擎起塞罕坝精神火炬,在推进绿色发展的考卷上,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精彩答案。(牛继川)
责任编辑:kj005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
5月6日,法国顶奢寝具品牌TRECA崔佧在杭州西子湖畔举办“立夏”主题文化盛典,以中国传统节气礼仪为纽带,联袂多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及艺术...
现在的人很注重甲醛对身体造成的危害,而小巧好用的活性炭就成为了众多人士的必备除甲醛神器1、速清石活性炭采用"吸附+分解"双效净化体系,融合光触媒与银离子技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