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实训教室里,00后学生李娜正用平板电脑设计蒙古族刺绣纹样。她笔下的“奔马”图案经过AI优化,即将转化为3D打印的刺绣模板——这是“绣立北疆”项目组开展的“非遗传承+职业教育”创新实践场景之一。
一、课堂即工坊:构建“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
作为项目负责人,杨程麟既是学生也是创业者。她所在的“非遗创新设计班”采用“双导师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格日勒亲自教授蒙古族刺绣马鬃绕线唐卡技法,企业设计师则指导AR场景开发。课程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将《蒙古族服饰文化》与《数字媒体技术》融合,学生既要掌握20种以上传统针法,也要学会使用Blender等设计软件。
“我们的毕业作品不是试卷,而是真实的市场产品。”2024年,学生团队设计的“鄂尔多斯3D立体AR头饰”在文旅博览会上斩获订单5000件,销售额突破百万元。这种“做中学、学中创”的模式,使学生就业率达100%,其中30%选择扎根非遗产业创业。
二、赛事即考场:以创赛驱动创新实践
从“挑战杯”内蒙古赛区银奖到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项目组将赛事作为检验教学成果的“试金石”。备赛过程中,学生深入鄂尔多斯、包头等地的非遗工坊调研,访谈37位传承人,形成10余万字的《蒙古族刺绣技艺濒危图谱》,为数据库建设提供重要依据。
在技术攻坚阶段,学生团队与企业工程师组成“混编战队”,历时6个月攻克AR与刺绣结合的技术难点。“为了让马头琴图案在冰箱贴上实现‘触手可及’的交互效果,我们迭代了23版设计方案。
三、创业即传承:打造“青年非遗创客”集群
走出校园,学生们以“绣主北疆”为平台开启创业实践。由学生主理的“非遗潮品店”里,售价198元的AR冰箱贴成为爆款,他们还发起校园“新青年·新刺绣”计划,招募100名大学生创客,通过线上分销系统将产品推向全国。
责任编辑:kj005
渠道共建,反响热烈,第一批联名款发出8月25日,十八洞村与贺四喜&南县稻虾米第一批联名款正式发出此次首发不仅是产品的交付,也是双方整合资源渠道共建的结果,更是一...
为深入贯彻《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交流推进国际化高端会计人才培养与选拔工作创新,助力建设世界一流财务管理体系,扎实推动企业高质...
爆蚁ERP正式发布AI跨境电商ERP系统,以六大效率引擎推动跨境经营管理变革——智能技术助力卖家实现运营规模与效率的跨越式提升近日,智能...
2024年暑期,青岛科技大学赴辽宁省抚顺市“传承雷锋精神,青春挺膺担当”实践团走进雷锋纪念馆,通过实地参观、志愿服务、深度访谈等多种形式...
近日,一起产地货主与代卖之间的货款纠纷在首衡高碑店市场得到快速圆满解决此次事件中,一名来自四川产地的货主与代卖发生货款纠纷。涉事代卖早在今年7月中旬就因违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