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衡阳县三湖镇,阳光炽热,蝉鸣悠扬,夏风掠过连绵的稻浪,带来一阵阵青禾的清香。这是我作为湖南师范大学“师翼启梦”暑期社会实践团志愿者给小朋友们上课的第十二天。眼前的景象让我心潮涌动:孩子们的小手,沾着点点泥土与青草汁液,紧紧攥着刚采摘来的野花野草,脸上洋溢着兴奋与期待——我们的美育课堂,正生机勃勃地开展着。
初到这片土地,我们便被田野、沟渠、房前屋后那蓬勃的生命力所震撼。狗尾巴草在风中摇曳,不知名的小野花点缀在田埂,色彩斑斓的落叶俯拾皆是。我们意识到,乡村最珍贵的艺术资源不在远方,就在我们脚下这片被忽略的土地上。于是,一个大胆的念头萌发:何不就地取材,将乡土的自然馈赠变成画笔和颜料,让美育在泥土的芬芳中自然生长?
(图为学生们在课上采摘植物材料 杨依帆摄)
我们带着孩子们走出教室,走进田野的怀抱,成为小小的“植物侦探”。每一次弯腰,都是对脚下土地价值的重新发现;每一次辨认,都是与自然生命建立深度联结的契机。孩子们的眼睛闪烁着好奇的光芒,他们惊喜地发现:“原来狗尾巴草的穗子摸起来这么柔软!”“这朵小蓝花可以做印章!”柳树柔韧的枝条、樟树圆润的果实、牵牛花瓣梦幻的渐变……每一种触感、每一抹色彩,都在孩子们指尖留下鲜活的记忆。一位原本羞涩的小女孩,紧紧握着一把蒲公英,兴奋地告诉我:“老师你看,它们是太阳的种子,风一吹,就能把光种到别的地方去!”
(图为学生们利用植物材料制作拓印画 杨依帆摄)
回到课堂,这些平凡的植物在孩子们手中开始了神奇蜕变。我们引导孩子们观察叶脉的纹理,感受花瓣的质感,辨识色彩的微妙变化。乡土,是一座活生生的天然染料库。在植物拓印环节,孩子们将采集的叶片、花瓣小心铺在棉布上,用木槌耐心敲打,汁液渗透纤维,晕染出独一无二的“植物色谱”拓印画——花瓣的嫣红、叶片的翠绿、树皮的赭褐,大自然的调色盘在棉布上自由流淌。此刻,教室氤氲着草木的独特气息。平时调皮的孩子们都屏息凝神,在白棉布上精心拓染,专注的神情让人动容。
(图为学生们利用植物材料制作拼贴画 杨依帆摄)
植物拼贴画更是天马行空的舞台。孩子们将不同形状、颜色的叶片、花瓣、草茎自由组合。每一幅拼贴都是孩子内心世界的诗意表达。孩子们举着自己完成的作品,眼中满是自豪的光芒。他们的画布上,有田野的缩影,有阳光的味道,更有对家园最纯粹的热爱与想象。
(图为学生们展示扎染作品 杨依帆摄)
让我印象最深刻是在植物扎染课时,孩子们化身“寻色小分队”:路边不起眼的蓼蓝草有着靛青的汁液,茂盛的紫苏叶能熬煮出梦幻的烟霞色、鸡冠花的花序能揉搓出紫红汁液……素白方巾在孩子们手中被橡皮筋、小木棍和光滑鹅卵石塑造成千奇百怪的“小包袱”。浸入温热的染液,时间在屏息凝神的等待中流逝。当束缚解开,布料展开的瞬间,教室沸腾了!奇迹在指尖绽放:深深浅浅的冰裂纹、放射状的太阳纹、层叠的云朵纹……一位同学兴奋地展示着自己染出的紫色的螺旋纹方巾,脸上满是创造的喜悦。每一块独一无二的彩布,都是孩子们亲手“扎”出的非遗初体验,是传统智慧与现代童心碰撞出的火花。
(图为志愿者指导学生制作植物作品 杨依帆摄)
我们深知,美育并非技能的灌输,而是心灵的唤醒与乡土认同的培育。一位头发花白的乡村老教师,在窗外驻足良久,看着孩子们专注创作的样子,感慨道:“这些草草木木,娃娃们天天见,原来还能这样‘玩’出花来!真好啊,让他们晓得自己家门口的东西,也是宝贝。”孩子们在创作中流露出的快乐与自信,正是乡土美育生命力最动人的注脚。
窗外,蝉声依旧高亢,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教室里,孩子们指尖的“花朵”仍在不断绽放。当孩子们指尖染上自然的颜色,心中种下美的觉知,乡土便不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灵魂深处永不褪色的精神家园。( 李长花 江露莉 )
责任编辑:kj005
7月的衡阳县三湖镇,阳光炽热,蝉鸣悠扬,夏风掠过连绵的稻浪,带来一阵阵青禾的清香初到这片土地,我们便被田野、沟渠、房前屋后那蓬勃的生命力所震撼。狗尾巴草在风中摇...
2025年7月24日,安徽农业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赴广德竹产业科技兴农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前往安徽省广德市探访广德“绿色心脏”:林业发展中...
在口腔种植领域,由美国BioRes Dentech Inc.与成都贝施美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BioRes瑞植种植系列,凭借其独特的设计理念,致力于增强...
“双方同意启动中欧循环经济路线图更新编制,细化实化下一阶段中欧循环经济合作目标任务可持续产品生态设计、再生材料使用和塑料循环利用成为这场高级别对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