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春,一本装帧朴素的小书《定海神针何处寻》终于出版了。这本仅有万余字的著作,承载着一位76岁学者37年的心血。作者罗凯迎,这位与共和国同龄的老人,用他特有的方式记录下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一个鲜为人知的重要片段。
一封信:一个时代的印记
历史往往由无数细节构成,而有些细节正在被遗忘。1988年,当时还在从事本职工作的罗凯迎,基于对社会现实的深入观察,撰写了一封关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制的建议信。令他意外的是,这封看似普通的信件收到了正式回复——相关部门确认信件已被刊载并呈送。而巧合的是,十二年后,相关部门恰巧在大连(正是他寄信的地点)启动社保试点,且与他信中提出的框架高度契合。
时隔多年,当这项民生议题已成为举国关注的重大改革时,他怀着忐忑的心情再次致函信访部门,希望能找回当年那封建议信的底稿。当年寄出原件时未留副本,这份承载着最初思考的手稿已随岁月流逝而不知所踪。令人感动的是,信访部门的工作人员以极大的责任心,在浩瀚的档案库中仔细搜寻,最终将这份尘封十二年的珍贵文档找出,并郑重地复印寄还于他。当看着重新回到手中的那份信纸,那些字迹不仅记录着个人的思考,更见证了一个普通公民建言与时代发展的奇妙呼应。这份跨越时空的档案交接,彰显了政府部门对民意的尊重与历史的珍视。
这段跨越十二载的珍贵档案,从最初的建言到最终的回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历史闭环。正是这份珍贵的完整性,促使他执笔记录下这段不平凡的历程。
二十五年的坚持:一部小书的诞生历程
从最初萌生写作念头到最终出版,《定海神针何处寻》的诞生过程堪称一部微型史诗。作为一名非专业研究者,罗凯迎坦言:“整个投稿过程充满挑战与艰辛。”他清楚地记得,在最初的几年里,寄出的稿件往往石沉大海。
罗凯迎的邮箱里保存着完整的投稿记录。每一个记录都是一次尝试,一次期待。为了寻找合适的出版机会,他不仅联系过多个学术机构,还密切关注着相关领域的每一次学术讨论,不放过任何可能的发表渠道。
他始终坚持一个信念:有价值的历史记录不应该被埋没。这种坚持最终得到了回报——这本可能是“国内字数最少的非虚构学术著作”得以问世。76岁的作者,一万字的内容,却承载着厚重的时代印记和学术价值。
推荐篇章:书中的两个核心篇目
《定海神针何处寻》虽然篇幅短小,但内容精炼、史料翔实。罗凯迎特别强调了书中两个最具价值的核心部分:
第一个关键篇章是关于建议信的完整记录。这部分不仅详细呈现了当年的思考过程,还完整保留了建议的具体内容。“这些文字不仅是我个人的思考,更反映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关切。”罗凯迎解释道。通过这部分的记述,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位普通学者对国家发展的深切关注。
第二个重要篇章是从构想到实践的历程梳理。这部分首次完整公开了当年的建议内容,其中不少观点与后来的实践发展高度吻合。翻阅这些文字,可能会发现历史发展的某种必然性。而这些文字,不仅记录了个人思考,更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发展轨迹和思想脉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还保留了大量原始文献的影印件,这些第一手资料为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三十多年前提出的某些框架性思考,后来都得到了实践验证。”这种跨越时空的呼应,正是本书最珍贵的价值所在。
只为留下真实记录:一位学者的初心
谈及本书的读者定位,罗凯迎表示:“这本书主要面向专业研究者和相关领域工作者。”他希望通过学术渠道保存这段历史,为后续研究提供可靠的一手资料。虽然目前尚未引起广泛关注,但他依然保持乐观:“学术价值的评判需要时间,重要的不是当下的反响,而是为后世留下真实的记录。”
为了传播这些重要思考,罗凯迎计划参加今年的多个学术交流活动。历史会记住每一个真诚的记录者。这位老人的话语中透着坚定与执着。在他看来,学术研究不仅要有创新性,更要有历史责任感,要勇于记录那些可能被忽视的重要细节。
罗凯迎特别提到,在整理书稿的过程中,他越发感受到历史记录的珍贵。有些细节一旦错过记录时机,就可能永远消失。正是这种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支撑着他完成这项看似微小却意义深远的工作。
学术之外的思考:记录者的社会责任
在与罗凯迎的深入交流中,能感受到这位学者对时代的深刻思考。“我们这代人见证了太多变革,有责任把所见所闻如实记录下来。”他说。这种记录不仅是学术需要,更是一种社会责任。
罗凯迎特别强调,书名的“定海神针”有多重寓意:既是对制度根基的思考,也象征着历史记录的重要性,更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责任担当。在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需要这样的‘定海神针’——既指制度保障,也指历史记忆。
后记:微小与伟大的辩证法
这本万字小书,看似体量不大,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价值;作者虽非名家大家,却展现出了可贵的学术坚守。
记录真实,就是最好的学术贡献,或许正是对本书价值的最好诠释。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保存历史细节,守护学术本真,这种精神尤为珍贵。
正如一位评论者所说:“重要的不是书的厚度,而是思想的深度;不是字数的多少,而是记录的真实。”罗凯迎和他的小书,正是这种精神的生动体现。这本小书的出版,不仅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更展现了中国学者严谨求实的学术品格。
责任编辑:kj005
2025年初春,一本装帧朴素的小书《定海神针何处寻》终于出版了一封信:一个时代的印记历史往往由无数细节构成,而有些细节正在被遗忘时隔多年,当这项民生议题已成为举...
年度标杆揭晓:千园竞逐中,方升榜为产业园区点亮灯塔近日,2025方升产业园区年度榜正式发布2024年8月《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实施后,“政策洼地+土地...
8月31日,由新疆乌鲁木齐市米东区党委宣传部指导,湖南安化三玩斋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北京乐舞飞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电影《向光而行》在新疆举行剧本研讨会...
2025年7月4日,山东丛子超赛量子科技有限公司宣布,通过自主研发的"丛子R²-NLS-RG-8量子计算体系"(开发者丛永平),成功识别出7个与阿尔茨...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互联网周刊、eNet研究院、德本咨询联合发布《2025中国人工智能分类排行榜》,360智语凭借其在“AI+业务协...
2025 年 7 月 30 日下午,广州穗科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党支部成立 20 周年总结大会在公司总部 13 楼室隆重召开大会上,邀请了天河区兴华街道党工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