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1 日,国家艺术基金 2025 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 “循脉 —— 中国画教育‘课徒稿’文献展” 在浙江美术馆正式开展。这场由杭州师范大学主办、该校美术学院承办的展览,以 “课徒稿” 这一中国画教育特有的载体为核心,系统呈现从唐宋至当代的传承脉络,为公众打开了一扇理解传统艺术教育智慧的窗口。
学界翘楚齐聚 共话传承新篇
开幕式当天,浙江美术馆中央大厅汇聚了 400 余位各界嘉宾。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李翔,杭州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应飚,浙江美术馆馆长应金飞,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处长于洋,南京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院长顾平等美术界权威专家、高校领导及艺术机构代表出席活动。开幕式由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林浩浩主持。
(策展人、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林浩浩)
剪彩仪式后,李翔宣布展览开幕。多位嘉宾在致辞中从不同维度阐释了展览的价值。杭州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应飚回顾了李叔同、潘天寿等曾在此执教的艺术先贤事迹,强调展览是对学校 “人文学堂,艺术校园” 传统的呼应,更是对中国画 “技道合一” 教育精神的当代诠释。
(杭州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应飙)
浙江省美术馆馆长应金飞对“课徒稿”文献展的顺利开幕致以热烈祝贺,其认为“课徒稿”文献展对当代中国美术教育发展而言是一大学术贡献,展览梳理的历代“课徒稿”是理解中国画教育中“言传身教”的鲜活文本。
(浙江省美术馆馆长:应金飞)
南京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院长顾平教授在致辞中认为,本次展览系统梳理了从唐宋至当代中国画教育的传承脉络与革新轨迹,不仅是一次珍贵文献的集中呈现,更是对中国画“技道合一”教育传统的深度回望与当代省思。
(南京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院长:顾平)
项目负责人、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王中焰教授代表展览承办方,向参加开幕式的各界嘉宾表达了热烈欢迎,并对展览工作组师生们的辛勤付出致以衷心感谢。王院长认为,“课徒稿”是中国画薪火相传、教学相长的核心载体,是连接古今、凝聚师者匠心与学子慧心的无声桥梁,其意义不仅仅是展示技法图谱,更是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一次对艺术精神源头的深情探寻。杭州师范大学的艺术教育传统历史悠久,本次展览即是对杭师大艺术教育深厚积淀的集中展示,更是对其百年美育滋养的深情回应。
(项目负责人、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王中焰)
四维展区串联 勾勒教育脉络
展览以 “循脉” 为名,通过四个篇章构建完整叙事体系。“师承传习,以古为范” 展区呈现元代吴镇《墨竹谱》、明代董其昌《集古树石画稿》等珍品,展现传统 “手传心授” 的教学精髓;“守正开新,中西会通” 部分聚焦 20 世纪变革,黄宾虹的笔墨坚守与徐悲鸿、林风眠的中西融合探索形成鲜明对照;“教育思变,服务人民” 板块通过潘天寿的白描教学改革、蒋兆和的人物画课稿,诠释艺术贴近生活的时代转向;“多元语境,时代新篇” 则展示卢坤峰、吴山明、李翔等当代名家作品,呈现传统精神在数字时代的创新表达。
值得关注的是,展览特别收录姜丹书、丰子恺创作的《李瑞清像》原作,既致敬近代美术教育先驱,也串联起杭州师范大学与中国画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深厚渊源。泛黄的古稿与鲜活的当代创作在展厅中形成对话,生动演绎着师徒相授的悠久传统。
巡展计划启动 延续笔墨薪火
据了解,本次展览将在浙江美术馆持续至 8 月 16 日,期间将举办多场公益导览与临摹体验活动。后续还将开启全国巡展,9 月 20 日至 10 月 8 日登陆内蒙古美术馆,11 月 14 日至 12 月 14 日亮相福建龙岩美术馆,并同步开展 “中国画教育体系与当代实践” 主题研讨。
从江南到塞北,从沿海到内陆,这场跨越地域的展览不仅是珍贵文献的集中亮相,更引发了关于艺术教育本质的深度思考。正如顾平所言,这些跨越时空的画稿背后,是一代代艺术家对 “何为中国画”“如何传习中国画” 的持续探索,而这种探索,正是中国画教育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
责任编辑:kj005
近日,天津联合丽格医疗美容医院邢莉莉教授团队发布了一项关于双眼皮手术满意度影响因素的临床研究结果,为求美者术前选择及术后效果预期提供了科学参考研究揭示三大核心影...
千角灯,作为广东省东莞市特有的传统手工艺品,拥有近千个角、近千盏灯,集书画、剪纸(刻纸)、刺绣等民间工艺之大成,是岭南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图1 悬挂于东莞文化馆的...
毕业季来临,你是否也为一份小小的简历而头疼?面对空白的Word文档,大脑一片空白,不知从何写起?实习经历平平无奇,写出来就像“流水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