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探寻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环学院三下乡实践团队走进河北邯郸峰峰矿区,围绕磁州窑陶瓷技艺与苇子灯舞两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开展了为期五天的实地调研活动。团队通过参观遗址、走访传承人、参与讲座、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为非遗传承与保护贡献青春力量。
触摸千年窑火,感悟磁州窑匠心
7月22日至23日,团队首先聚焦磁州窑这一北方著名瓷窑体系,开启了非遗探寻之旅。在磁州窑盐店遗址,队员们踏着历史的足迹,近距离观察古窑遗址的构造与留存的瓷片,仿佛看到了千年前窑火熊熊、工匠忙碌的景象。
随后,团队专程拜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磁州窑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立忠大师所在的工作室。“一抔黄土,经烈火淬炼,方能成器。”在这里队员们了解到磁州窑的发展历程,并欣赏到刘立忠大师亲手制作的刻花瓷、白地黑花瓷等经典作品,工作室的工作人员还现场演示了刻花等关键工序。“磁州窑的魂,在于‘土里土气’中的创新,更在于一代代工匠的坚守。”大师的匠心与坚守,让队员们深受触动。
在釜源里特色陶瓷生活馆,队员们与多位陶瓷手工艺从业者深入交流,了解现代磁州窑在设计、销售、传承等方面的新探索。
而在彭城磁州窑艺术馆,古瓷器的斑驳釉色诉说着岁月故事,现代手工陶瓷制作车间里机器与手工的结合,则展现了非遗技艺与时俱进的活力。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让队员们对磁州窑的传承路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探访苇子灯舞,感受乡土文化活力
7月24日,团队转赴义井镇东王看村,将目光投向另一项国家级非遗——苇子灯舞。这项源于农耕文明的民间舞蹈,以苇子扎制的灯为道具,舞姿灵动,寓意丰收与吉祥,是当地群众节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全面了解苇子灯舞的现状,团队首先在村内开展了实地问卷调查,向村民与周边群众了解对这一非遗项目的认知度和参与意愿。随后,队员们拜访了苇子灯舞传承人杨秀才师傅。杨师傅虽已年过七旬,却依然精神矍铄,他向队员们详细介绍了苇子灯的扎制工艺、舞蹈动作及表演人数的寓意,并回忆了年轻时全村人共舞苇子灯的热闹场景。
“现在年轻人外出务工多,愿意学这门手艺的少了。”杨师傅的感慨道出了非遗传承的困境。带着疑问,团队与东王看村村委会进行了座谈,了解到苇子灯舞目前面临传承人老龄化、资金支持不足等问题,村委会也正在探索通过“非遗+文旅”“进校园”等方式激活传承活力。
田间地头的走访、与村民的拉家常,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苇子灯舞背后深厚的乡土情感,也更加理解非遗保护的紧迫性。
回溯历史根脉,凝聚传承共识
7月25日至26日,团队来到峰峰磁州窑博物馆,为此次调研画上圆满句号。在博物馆内,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到宋金元时期的巅峰之作,再到明清及现代的磁州窑作品,一件件文物串联起磁州窑千年的发展脉络,让队员们系统梳理了其历史渊源与艺术特色。
期间,队员们在博物馆内对游客开展随机调研,了解大众对磁州窑的认知程度及保护建议。“以前只知道景德镇,没想到磁州窑这么有特色!”一位游客的感叹,让队员们更加坚定了传播非遗文化的决心。
此次三下乡活动中,队员们从窑火千年的磁州窑到乡土浓郁的苇子灯舞,从传承人手中的技艺到博物馆里的历史见证,全方位、多角度地触摸了非遗的温度,为非遗传承与保护提供青年视角的建议,让更多人关注非遗、热爱非遗,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张泽原)
责任编辑:kj005
近日,演员赵仕瑾在抖音平台首次尝试直播带货,即以超百万元的成交额和最高在线人数超7000人的亮眼表现,跻身美妆香水品类前三名,引发行业广泛关注赵仕瑾毕业于北京电...
为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探寻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环学院三下乡实践团队走进河北邯郸峰峰矿区,围绕磁州窑陶瓷技艺与苇子灯舞两项国家级非...
在文化娱乐行业不断融合与创新的今天,越来越多演艺人士凭借多领域的才华实现跨界发展赵仕瑾出生于江苏南京,自幼接受声乐与舞蹈系统训练,为她的艺术生涯奠定坚实基础随后...
随着珠宝饰品行业数字化转型浪潮的深入,企业对专业管理软件的需求日益迫切本次调研覆盖了全国范围内超过500家珠宝饰品企业,包括品牌零售店、批发商、生产厂家、外贸公...
轩博精酿是第一个精酿啤酒行业,获得北京发改委基于美股上市计划的ODI审批的公司,做为中国啤酒第一股申报者轩博精酿在前面经历了5轮9家资本投资后,又经过一年上市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