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第七届“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报告团在清华大学举行专题报告,完成了本次高校巡讲的“收官站”。此前,报告团已走进26所高校,与师生面对面交流。本次专题报告登台的六位代表分别是:济南机务段动车组司机孔祥配、杭州客运段列车长车菲菲、大同电务段通信工丁巧仁、深圳北站服务队队长李元、西宁工务段桥隧工马万里,以及桥梁焊工王中美。他们的平凡故事汇聚成了一个共同主题——铁路事业既是现代化国家的动脉,也是普通劳动者实现价值的舞台。
榜样的力量在于缩短距离,而不是制造仰望。
中央宣传部与国铁集团在8月发布的“最美铁路人”名单共10人,其中包括丁巧仁、王婷婷、孔祥配、车菲菲、李元、王超、陈永红、马万里、王中美和高明伟。他们来自不同岗位,有人日夜守护桥梁隧道,有人十余年如一日服务旅客,也有人在机车一线创造了数百万公里无事故的纪录。青年学子从他们的讲述中感受到的是“可以触摸”的奋斗,而不是“遥不可及”的传奇。这种现实感,正是当下思政教育、职业引导所需要的品质。
情感认同需要制度保障才能转化为持续动力。
铁路人面对的,也许是夜以继日的劳动节奏,甚至是恶劣环境下的坚守。孔祥配数百万公里的安全行车,靠的不仅是个人意志,还依赖严格的制度与完善的安全管理。若忽视对一线岗位劳动保护、生活条件和晋升通道的关注,榜样故事就可能被视作单一的“牺牲叙事”。只有当制度与政策真正回应了这些现实难题,青年才会相信榜样精神不是“虚光”,而是可复制、可追随的职业路径。
行业转型为榜样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
从通信信号到桥梁焊接,从动车驾驶到客运服务,“最美铁路人”大多来自关键技术和一线岗位。他们的成长轨迹折射出铁路行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趋势。王中美在桥梁焊接上的创新攻关,车菲菲在高铁服务上的品牌塑造,都说明铁路岗位不再只是“重复劳动”,而是需要持续学习、融合科技与服务的综合性岗位。这对青年而言,是职业方向的启示,也是行业吸引力的重要突破口。
榜样教育不能局限于象征性场域,而应扩展为社会共识。
清华的报告会有标志性意义,但真正的价值在于将这种教育辐射到更多层面:职业院校、中职学校、铁路沿线社区和基层职工。通过短视频传播、线上课堂、基层宣讲等多元渠道,让更多人看见铁路岗位的价值,才能扩大榜样的社会覆盖面。榜样教育唯有从“名校讲坛”延伸到“社会肌理”,才能真正内化为公共精神。
检验榜样效应的标准是行动,而非掌声。
如果未来几年,有更多高校毕业生选择进入铁路、智能交通、基础设施领域参与创新建设;如果行业能在住房、轮休、培训和晋升机制上拿出实实在在的制度支持;如果“最美铁路人”的职业路径能够转化为可量化的人才培养成果,那么这场从“清华园”发端的宣讲,才真正实现了从“被讲述”到“被承载”的转变。榜样教育的意义不在于一时的感动,而在于长久的制度推动和社会回响。(韩强)
责任编辑:kj005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感悟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图一: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集体合照 拍摄:左...
2025年10月,广西百色地区连续遭遇强降雨袭击,局部地区出现严重洪涝灾害,山体滑坡、道路塌方、农田被淹、房屋受损,部分乡镇一度通讯中断、交通受阻,灾情牵动社会...
秋风送爽,却也为特殊群体带来隐秘的烦恼。对于因年龄增长或健康状况而面临失禁困扰的老年人而言,季节转换不仅是气温的波动,更是对脆弱肌肤的一场严峻考验深耕成人失禁护...
在信息即机遇,声量即实力的今天,舆情瞬息万变,数据洪流中机遇与风险并存,如何从海量数据中精准捕捉风向,提前预判风险、把握趋势,已成为政府、企业与个人必须面对的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