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读张三铁先生《嵩岳赋》,其文如椽,将嵩岳“雄镇中州之土、深融华夏之魂”的磅礴气象与千年文脉铺展得淋漓尽致。作为财经金融领域从业者,尤为触动于赋中“活态传承续其脉,数字赋能广其声,产业融合兴其势”的发展理念——这恰与当代金融支持文化遗产保护、生态价值转化的逻辑高度契合。嵩岳作为“天地之中”世界文化遗产,其保护与开发绝非单纯的文化或工程命题,而是需要构建一套“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循环共生的金融赋能体系。本文将从金融视角解构嵩岳发展的核心矛盾,结合国内外成熟经验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以期为相关方提供参考。
一、文脉与资本的对话:《嵩岳赋》中的金融价值密码
《嵩岳赋》以“山为骨,河为脉”喻示嵩岳的自然基底,以“三教汇流,汉阙昭彰”彰显其文化厚度,这种“自然—人文”双遗产特质,正是金融赋能的核心价值锚点。从金融资产属性看,嵩岳蕴含三类可开发的价值维度:
文化资产的稀缺性价值:赋中详述的汉三阙、嵩岳寺塔等11处世界遗产核心要素,构成不可再生的文化IP资源。这类资产具有“垄断性+永续性”特征,类比艺术品投资逻辑,其价值随时间呈指数级增长。如登封窑“珍珠地刻花”技艺,若通过知识产权证券化运作,可形成稳定的版权收益流。
生态资产的外部性价值:赋中“林麓葱茏,翠色连天”的生态描写,对应着巨大的碳汇潜力。参考重庆汉丰湖水库碳汇交易案例(2025年实现8784吨二氧化碳当量交易,金额70.3万元),嵩岳山区400平方公里森林植被及颍水流域生态治理工程,可开发为标准化碳汇产品进入全国碳市场流通。
文旅产业的现金流价值:“禅修体验”“武术研学”等特色项目已形成基础客流,2024年嵩山景区年接待量超1200万人次。若将这些经营性资产打包为REITs产品,参照国内首单文旅REITs(华夏北京冬奥会REIT)的运作模式,可实现资产证券化融资,反哺基础设施升级。
然而当前嵩岳的金融开发仍停留在“政府补贴+门票收入”的初级阶段,存在三大矛盾:文化遗产保护的长期资金需求与短期财政压力的矛盾、分散的文旅资源与规模化资本运作的矛盾、生态保护的公益属性与市场主体逐利性的矛盾。破解这些矛盾,需要构建多层次金融支持体系。
二、四维金融赋能:构建嵩岳保护开发新范式
(一)文化金融创新:破解遗产保护资金瓶颈
针对赋中“圣迹护持,古制焕新”的保护需求,建议发行“嵩岳文化遗产专项债券”,设计“分期发行+收益质押”模式:首期发行5亿元,期限15年,募集资金定向用于汉三阙数字化保护、嵩阳书院古建修缮等项目。还款来源采用“门票收入分成+文创收益反哺”的双担保机制,由河南省文旅集团提供差额补足。同时引入文物保险机制,参照故宫文物综合保险方案,投保金额不低于20亿元,覆盖火灾、地震等风险,保费由专项债券利息收入的15%列支。
对于非遗传承,可建立“非遗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池”。联合郑州银行、中原银行等机构,对嵩山木雕、登封窑等非遗项目进行价值评估,将技艺权、版权等纳入质押物范围。设立5000万元风险补偿基金,当出现坏账时按7:3比例分担损失。例如支持登封窑传承人以“珍珠地刻花”技艺权质押,获得300万元授信,用于建设非遗体验工坊,实现“技艺变现—扩大生产—价值提升”的良性循环。
(二)绿色金融赋能:打通生态价值转化通道
借鉴汉丰湖碳汇交易经验,推动嵩岳生态资产证券化。第一步由第三方机构核算嵩山森林碳汇量,预计年固碳量可达5万吨以上,参照当前全国碳市场55元/吨的成交均价,年碳汇价值约275万元。第二步在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等平台挂牌交易,优先对接新能源企业的碳中和需求。第三步建立“碳汇收益反哺机制”,将交易所得的60%用于森林抚育、水土保持工程,40%投入生态监测系统建设,形成“治理—核算—交易—再投资”的闭环。
创新“绿色文旅信贷”产品,对袁桥古村非遗民宿集群等项目给予LPR下浮30个基点的利率优惠,要求项目必须达到绿色建筑标准(如采用太阳能照明、雨水回收系统)。设立“嵩岳生态发展基金”,规模2亿元,由河南省财政出资40%,社会资本认购60%,重点投资低碳旅游交通(如电动观光车、缆车节能改造)、生态厕所等基础设施,通过收取特许经营权收益实现退出。
(三)产业金融整合:培育文旅融合龙头主体
组建“嵩岳文旅产业投资基金”,总规模10亿元,采用“母基金+直投”模式:母基金部分与国家级文旅基金合作,重点投资具有成长性的中小文旅企业;直投部分聚焦三大方向:一是整合少林功夫IP资源,开发沉浸式演艺、影视动漫等衍生产品;二是升级“天地之中非遗数字典藏馆”,引入区块链技术实现数字藏品确权交易,如发行汉三阙数字拓片、少林功夫招式NFT,预计年销售额可达8000万元;三是打造“二十四节气”主题研学线路,与携程、同程等平台合作,目标年接待研学团队50万人次,营收超2亿元。
推动嵩岳文旅REITs发行,以少林寺景区经营性资产(如禅修课程、素斋餐饮)、非遗体验工坊等为底层资产,预计资产池规模达15亿元,年化收益率可达6.5%。通过REITs上市实现资产盘活,募集资金用于开发少室山悬空栈道等新项目,形成“存量资产证券化—增量投资—资产增值”的滚雪球效应。
(四)普惠金融下沉:激活小微文旅主体活力
针对登封烧饼、郑氏芝麻糖等非遗美食经营者,推出“文旅微贷”产品,单户授信额度5万—50万元,采用“信用+经营流水”的风控模式,贷款期限最长3年,执行优惠利率。在中岳庙会等节点设立“移动金融服务站”,提供现场开户、授信审批等一站式服务,预计年服务小微商户超2000家。
建立“文旅供应链金融”体系,以嵩岳文旅集团为核心企业,对其上游的民宿经营者、文创生产商提供应收账款融资。例如民宿企业可凭与文旅集团签订的预订合同,向银行申请80%额度的保理融资,解决旺季前的装修、备货资金需求。同时引入“文旅消费券”金融杠杆,由财政出资2000万元撬动银行信贷8000万元,通过云闪付等平台发放,定向用于景区消费,带动文旅收入增长。
三、实施保障:构建金融赋能协同机制
金融赋能嵩岳发展需多方协同发力。建议成立“嵩岳文化金融改革试验区”,由河南省政府牵头,联合文旅、财政、金融监管等部门出台配套政策:一是对投入嵩岳的金融机构给予税收优惠,如对专项债券利息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二是建立“文化资产价值评估中心”,制定非遗技艺、古建构件等的评估标准;三是设立“金融风险补偿基金”,规模1亿元,对符合条件的文旅项目贷款坏账给予50%补偿。
同时加强人才培养,与郑州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合作开设“文化金融”特色课程,培养既懂文旅运营又精通金融工具的复合型人才。推动国际合作,借鉴意大利历史中心“文化遗产基金”模式,吸引国际组织、海外资本参与嵩岳保护开发,提升“天地之中”文化品牌的全球影响力。
结语:让金融活水滋养文明根脉
《嵩岳赋》赞曰“山河永续,华夏永昌”,这不仅是对文化传承的期许,更是对可持续发展的呼唤。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不应仅视为逐利工具,更应成为文明传承的“助推器”与生态保护的“平衡杆”。通过文化金融、绿色金融、产业金融、普惠金融的四维赋能,嵩岳既能守护“汉阙昭彰、非遗焕彩”的文化本真,又能实现“文旅兴邦、生态富民”的发展愿景。期待相关方面采纳这些建议,让金融活水真正滋养这片承载华夏魂脉的土地,使“天地之中”的瑰宝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文/崔义峰)
责任编辑:kj005
就在昨天11月15日,第3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暨2025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闭幕式在厦门隆重举办回顾王堂堂的演艺之路,从2022年首度参演剧集《执行法官》...
好运正在 FA 生的冬日惊喜以「穿衣趣味,乐享生活」为核心理念的 Lemanism 乐曼世,近年持续探索更多轻松、有趣的生活表达方式「一定FA」的灵感源于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