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们沉迷于刷手机、逛直播间、看视频,人们的眼健康频频亮起红灯。北京爱尔英智眼科医院谷威院长介绍,近视尤其是高度近视,对眼睛的影响除了视力下降,还会导致视网膜发生病理性的改变,对眼内结构组织会造成一定影响,出现眼底病变及很多继发性问题的风险也会增加,应予以重视。
高度近视后,眼球到底发生哪些改变?
1. 眼球变形、眼轴拉长
高度近视通常是指近视度数超过600度的屈光不正状态,谷威院长提醒,6岁以下儿童如果近视超过400度,8岁以下儿童近视超过500度也被称为高度近视。
我们正常人的眼轴约23mm-24mm长,眼轴每增长1mm,近视度数则增长300度左右,也就是说,眼轴越长,近视度数就越高。
(随着近视度数增长,眼轴被拉长)
如果把眼球比喻成一个气球的话,那么高度近视者的眼球就犹如不断被吹大变薄的气球,逐渐走向“吹爆”的危险。
2.眼底改变
高度近视患者眼底视网膜血管形态发生变化。由于视网膜的顺应性是一定的,当视网膜被过度拉长,在拉长的过程中其可能会出现裂孔或者变性,随着近视度数的增加,视网膜、脉络膜变薄、血供减少,视功能下降。
一般来说,单纯的豹纹状眼底不需要特殊治疗,但如果由豹纹状眼底发展成严重的眼底病变,如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脱落、黄斑病变等,则可能会造成视力明显下降,严重的可能导致失明。
谷威院长表示,眼轴增长是近视的基本病理改变,控制眼轴增长是控制近视进展的主要方法。目前,眼科临床对于高度近视的预防与控制有很多举措。常见的方式包括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以及角膜屈光手术和眼内屈光手术。此外,临床上还可以通过后巩膜加固术控制高度近视增长。
后巩膜加固术——如何让高度近视的脚步“慢”下来?
后巩膜加固术是应用异体的生物材料或人工合成的材料加固眼球后极部巩膜,就像为“岌岌可危”的眼球贴上了一个"补丁",阻止后极部的巩膜进行性扩张和眼轴进行性延长,以期阻止或缓解近视发展的一种手术。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后巩膜加固术在预防、治疗高度近视病程进展中具有良好的疗效。
那么,后巩膜加固术是如何让近视的脚步慢下来的呢?
1.后巩膜加固术的作用机理
①机械性加强后部巩膜。植入的材料逐渐与受体(接受手术的患者)巩膜融合为一体,加强患者的巩膜,阻止眼球扩张、眼轴延长从而延缓近视的进展。
②改善脉络膜和视网膜血供。当植入材料在与自身巩膜融合的过程中,机体会产生一系列免疫反应,促进新的血管网长入,从而加强眼部的血液循环,达到改善高度近视眼睛的"营养状况",避免发生高度近视性眼底病变。
③减轻玻璃体及后巩膜葡萄肿对视网膜的牵拉反应,改善由于牵拉而导致的视网膜劈裂等眼底病变。
2.手术用什么材料做?
手术材料的选择通常分为两大类:生物性材料和非生物性材料。
生物性材料主要有:异体巩膜、硬脑膜、自体阔筋膜、肋软骨、去细胞异体真皮、脐带、牛心包生物补片等。生物性材料的优点是容易与患者的巩膜融合,但是来源较为困难。
非生物性材料主要有:聚酯纤维网、硅胶、明胶海绵、聚四氟乙烯树脂等。非生物性材料的优点使获取较为容易,但缺点是不易于患者的巩膜融合,新生血管不易长入,不能改善眼内组织的血液循环。总体上说,使用生物性材料的手术效果要优于非生物性材料。而且,越与人体巩膜组织相接近的材料,生物相容性越好,越不容易发生排斥反应。因此,异体巩膜是后巩膜加固手术的最佳植入材料。
3.后巩膜加固术怎么做?
传统的手术方法通常被称作“兜带术“,是将一条植入物从眼球前部伸向后部,放置于下斜肌与视神经之间,从而加强眼球后部的巩膜组织。
现在采用的后巩膜加固术是经过改良的术式,是一种微创手术。利用下斜肌止端与眼内后极部重要结构“黄斑“的毗邻关系作为手术定位的重要标志,在显微镜直视下将一定大小的圆形异体巩膜片植入眼球后部,完整的保护和加强眼球后极部区域,使得手术效果可视、确切。
两相比较,传统的手术方式操作较为困难,有时为了手术视野暴露好,还需要暂时将外直肌切断,所以手术时间长,且对医生技术要求比较高。改良的后巩膜加固术在保证手术成功率大幅增加的同时,依靠患者眼球自身组织,如眼外肌和眼球筋膜组织固定移植的巩膜片,仅仅需要在巩膜前端做一针固定缝线即可,使得手术步骤简单,手术时间大大缩短(15分钟左右),从而进一步增强了手术的安全性。
哪些患者适合做后巩膜加固术?
眼B超提示“眼球后巩膜葡萄肿”;
高度近视(成人>600度,儿童>400度)
近视增长快,屈光度每年增加超过100度;
眼底出现明显高度近视性视网膜脉络膜退行性变;
排除曲率性近视及其他眼部疾病。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