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皆茜纳(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贵州·毕节)
乌蒙高原的崇山峻岭之间,彝学研究的星火终于汇聚成照亮前路的明灯。在我国多元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研究领域中,彝学研究一直是一门重要而独特的学科。然而长期以来,学习者与研究者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困境:找不到一本系统、全面指导彝学研究的专业著作。这种缺失不仅增加了学术研究的难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彝学学科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彝学研究基础》的出版,终于填补了这一空白,成为彝学研究的奠基之作。
探索:彝学研究的漫漫寻路
彝族文化研究,初发端于19世纪中晚期。20世纪初期,国内部分社会学者开始积极介入,使得彝族文化研究从个体的、零散的收集素材阶段,步入了较有目的、系统性的收集素材与研究阶段。这些学者力求运用现代社会学研究的方法,将彝族文化研究纳入现代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等的研究范畴。但总的来说,这一阶段的彝族文化研究仍处于初放的、无序的状态。

杨绍军指出,1928年9月,杨成志深入大凉山彝区进行调查,开辟了民族调查的先声,但他只是“单枪匹马”(2014)。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学者辗转流迁来到西南边疆,开始对西南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调查。西南联大的彝学研究,代表了当时彝学研究的最高成就,为中国彝学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然而,这些研究仍然是零散的,未能形成系统性的学科体系。回顾彝学研究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从杨成志的单枪匹马,到西南联大的群体努力,再到新中国成立后彝族文化研究机构的设立,彝学研究走过了从个体到集体、从零散到系统的漫长道路。
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的前身楚雄彝族文化研究室成立于1981年,成为专门从事彝族文化研究的“国家队”。以刘尧汉教授为代表的一代彝学研究开拓者,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民族自豪感,不辞辛劳,奔波于滇、川、黔、桂四省彝区,整理出版了一批开一代学术研究风气之先的巨著。这些著作包括《文明中国的彝族十月太阳历》《中国文明源头新探》《图腾层次论》等。刘尧汉教授主编的大型学术丛书《彝族文化研究丛书》对彝族乃至中华民族诸多文化领域进行研究,引起了中外专家的高度重视,被誉为“中华彝族文化研究的新坐标” 。
尽管如此,彝学研究领域依然缺少一本能够系统指导研究之路的专业著作。学习者们不得不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自行摸索,在崎岖的研究道路上艰难前行。
突破:填补空白的开创之作
近日,由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二级教授王明贵主编的《彝学研究基础》由贵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部作品是首部彝学研究专业指导用书,由10位专家学者联手,历时5年完成书稿,并用1年时间完成了审改工作。全书分绪论、历史研究、语言文字古籍研究、哲学宗教研究、天文历法研究、医药卫生研究、民俗研究、教育研究、艺术体育研究、结语等11个部分,共计45.5万字。
这本书的出版,结束了彝学研究领域没有系统指导用书的历史,为相关专业学生及爱好者的学习研究提供了更专业的参考。
《彝学研究基础》以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指导,第一次系统、规范地梳理彝学研究成果,分析存在问题,作出学理论析,指导研究方向。该书具有原创性、开拓性、前沿性、科学性,得到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出版社、西南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等业内专家高度评价。
民族出版社罗焰编审认为,《彝学研究基础》一书在论述彝学发展历程之后,分门别类对彝学研究中历史、语言、文字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对于学科的有序发展,避免同级层、同领域重复研究,拓展研究成果,都是有益的(2025)。
云南民族大学白兴发研究员表示,该书讨论了彝学的研究对象、任务、研究思路方法、彝学学理、理论建构等,提出了不少新见解。这本书对彝学研究的目标,主要内容及价值意义,作了很好的交待。透过全书,展示了彝学的方方面面,信息量大,知识汇总及学理思考论述比较深入、到位(2025)。
价值:科学系统的研究指南
《彝学研究基础》不仅填补了彝学研究领域的空白,更以其科学性、规范性、系统性和全面性,成为指导彝学研究的优秀著作。
这本书的科学性体现在它以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指导,第一次系统、规范地梳理彝学研究成果,分析存在问题,作出学理论析,指导研究方向。其开拓性在于讨论了彝学的研究对象、任务、研究思路方法、彝学学理、理论建构等,提出了不少新见解。其系统性表现在全书分绪论、历史研究、语言文字古籍研究、哲学宗教研究、天文历法研究、医药卫生研究、民俗研究、教育研究、艺术体育研究、结语等11个部分,构成了完整的彝学研究体系。其全面性体现为全书涵盖彝学各个领域,信息含量丰富,在知识整合与学理探究方面的阐述既深入又透彻。这本书的出版,为彝学学科的有序发展提供了可能,规避了同层级、同领域的重复研究,为研究成果的拓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它不仅是彝学研究的指南,也是传承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正如名人们评价《论语》时,钱穆说:“《论语》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读之书。”(文摘报,2013)《彝学研究基础》也有潜力成为彝学研究者与爱好者人人必读的经典。林语堂说:“孔子的思想是代表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以伦理为方法,以个人修养为本,以道德为施政之基础。”(文摘报,2013)同样,《彝学研究基础》也代表了一种理性的学术秩序,它以科学为方法,以系统研究为本,以全面性为研究之基础。陈独秀认为:“在现代知识的评定之下,孔子有没有价值,我敢肯定的说有。孔子的第一价值是非宗教迷信的态度。”(文摘报,2013)在现代学术评价体系下,《彝学研究基础》的价值同样值得肯定,它的第一价值是科学的学术态度。
彝族文化是传承了几千年的彝族的精神追求,自身具有鲜明的民族“根”与“魂”的内在特征。我们进行彝族的文化研究,最本原的,就是要找寻出这个民族得以生生不息发展的几千年的内在的“根”与“魂”,让这个古老的民族在新时代重新焕发出勃勃的生命之力。《彝学研究基础》摆在书桌上,厚重的书页里沉睡着彝族数千年的文明记忆。它仿佛是一把钥匙,开启了通往彝族文化宝库的大门;它又像是一幅地图,为后来者指引着研究的路径。正如辜鸿铭评价《论语》所言,这是一本“给予了中国人以智识和道德装备的书”(文摘报,2013)。而《彝学研究基础》则是给予了彝学研究者学术装备的必读之作。当我们翻阅这本书时,我们翻过的不仅是纸张,更是彝族历史文化的千载传承;我们读到的不仅是文字,更是无数彝学研究者的智慧结晶。
作者简介

张皆茜纳,女,彝族,云南曲靖人,法学博士,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彝学研究院历史研究所所长、预聘副研究员,贵州省民汉双语服务基地(贵工程)负责人,主持省市级项目4个,发表文章8篇,出版著作1部。
责任编辑:kj006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舆情管理能力已成为核心竞争力博诚星光的核心优势体现在其全方位的监测能力上从功能架构来看,博诚星光构建了完整的舆情管理闭环安全性是博诚星光的重要...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彝学研究院近日,张皆茜纳博士新著《新时代云南乌蒙山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由孔学堂书局出版,该书深度解码云南乌蒙山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
近日,扎根“中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北京奇点传奇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4800万元Pre-A轮融资,本轮投资由某知名机构独家投资据了解,北京奇...
企业主还在为资金问题想方设法,最新爆款产品,企业贸易增量,真实流水孵化企业。助您跟上时代的脚步贸易增量并不复杂:比如 A 公司原本直接卖货给 C 公司,营业额 ...
一口整齐的牙齿,不仅关乎美观,更影响着孩子的颌面发育与心理健康随着口腔健康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杭州家长开始关注孩子的牙齿矫正问题面对杭州众多的口腔机构,家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