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数码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业 界/ 互联网/ 行 业/ 通 信/ 数 码/ 手 机/ 平 板/ 笔记本/ 相 机 培训 学校 课程
当前位置:滚动新闻>

《彝学研究基础》:彝学研究的奠基之作

《彝学研究基础》:彝学研究的奠基之作
2025-11-16 16:58:18 来源:财讯网

张皆茜纳(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贵州·毕节)

乌蒙高原的崇山峻岭之间,彝学研究的星火终于汇聚成照亮前路的明灯。在我国多元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研究领域中,彝学研究一直是一门重要而独特的学科。然而长期以来,学习者与研究者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困境:找不到一本系统、全面指导彝学研究的专业著作。这种缺失不仅增加了学术研究的难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彝学学科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彝学研究基础》的出版,终于填补了这一空白,成为彝学研究的奠基之作。

探索:彝学研究的漫漫寻路

彝族文化研究,初发端于19世纪中晚期。20世纪初期,国内部分社会学者开始积极介入,使得彝族文化研究从个体的、零散的收集素材阶段,步入了较有目的、系统性的收集素材与研究阶段。这些学者力求运用现代社会学研究的方法,将彝族文化研究纳入现代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等的研究范畴。但总的来说,这一阶段的彝族文化研究仍处于初放的、无序的状态。

杨绍军指出,1928年9月,杨成志深入大凉山彝区进行调查,开辟了民族调查的先声,但他只是“单枪匹马”(2014)。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学者辗转流迁来到西南边疆,开始对西南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调查。西南联大的彝学研究,代表了当时彝学研究的最高成就,为中国彝学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然而,这些研究仍然是零散的,未能形成系统性的学科体系。回顾彝学研究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从杨成志的单枪匹马,到西南联大的群体努力,再到新中国成立后彝族文化研究机构的设立,彝学研究走过了从个体到集体、从零散到系统的漫长道路。

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的前身楚雄彝族文化研究室成立于1981年,成为专门从事彝族文化研究的“国家队”。以刘尧汉教授为代表的一代彝学研究开拓者,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民族自豪感,不辞辛劳,奔波于滇、川、黔、桂四省彝区,整理出版了一批开一代学术研究风气之先的巨著。这些著作包括《文明中国的彝族十月太阳历》《中国文明源头新探》《图腾层次论》等。刘尧汉教授主编的大型学术丛书《彝族文化研究丛书》对彝族乃至中华民族诸多文化领域进行研究,引起了中外专家的高度重视,被誉为“中华彝族文化研究的新坐标” 。

尽管如此,彝学研究领域依然缺少一本能够系统指导研究之路的专业著作。学习者们不得不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自行摸索,在崎岖的研究道路上艰难前行。

突破:填补空白的开创之作

近日,由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二级教授王明贵主编的《彝学研究基础》由贵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部作品是首部彝学研究专业指导用书,由10位专家学者联手,历时5年完成书稿,并用1年时间完成了审改工作。全书分绪论、历史研究、语言文字古籍研究、哲学宗教研究、天文历法研究、医药卫生研究、民俗研究、教育研究、艺术体育研究、结语等11个部分,共计45.5万字。

这本书的出版,结束了彝学研究领域没有系统指导用书的历史,为相关专业学生及爱好者的学习研究提供了更专业的参考。

《彝学研究基础》以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指导,第一次系统、规范地梳理彝学研究成果,分析存在问题,作出学理论析,指导研究方向。该书具有原创性、开拓性、前沿性、科学性,得到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出版社、西南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等业内专家高度评价。

民族出版社罗焰编审认为,《彝学研究基础》一书在论述彝学发展历程之后,分门别类对彝学研究中历史、语言、文字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对于学科的有序发展,避免同级层、同领域重复研究,拓展研究成果,都是有益的(2025)。

云南民族大学白兴发研究员表示,该书讨论了彝学的研究对象、任务、研究思路方法、彝学学理、理论建构等,提出了不少新见解。这本书对彝学研究的目标,主要内容及价值意义,作了很好的交待。透过全书,展示了彝学的方方面面,信息量大,知识汇总及学理思考论述比较深入、到位(2025)。

价值:科学系统的研究指南

《彝学研究基础》不仅填补了彝学研究领域的空白,更以其科学性、规范性、系统性和全面性,成为指导彝学研究的优秀著作。

这本书的科学性体现在它以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指导,第一次系统、规范地梳理彝学研究成果,分析存在问题,作出学理论析,指导研究方向。其开拓性在于讨论了彝学的研究对象、任务、研究思路方法、彝学学理、理论建构等,提出了不少新见解。其系统性表现在全书分绪论、历史研究、语言文字古籍研究、哲学宗教研究、天文历法研究、医药卫生研究、民俗研究、教育研究、艺术体育研究、结语等11个部分,构成了完整的彝学研究体系。其全面性体现为全书涵盖彝学各个领域,信息含量丰富,在知识整合与学理探究方面的阐述既深入又透彻。这本书的出版,为彝学学科的有序发展提供了可能,规避了同层级、同领域的重复研究,为研究成果的拓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它不仅是彝学研究的指南,也是传承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正如名人们评价《论语》时,钱穆说:“《论语》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读之书。”(文摘报,2013)《彝学研究基础》也有潜力成为彝学研究者与爱好者人人必读的经典。林语堂说:“孔子的思想是代表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以伦理为方法,以个人修养为本,以道德为施政之基础。”(文摘报,2013)同样,《彝学研究基础》也代表了一种理性的学术秩序,它以科学为方法,以系统研究为本,以全面性为研究之基础。陈独秀认为:“在现代知识的评定之下,孔子有没有价值,我敢肯定的说有。孔子的第一价值是非宗教迷信的态度。”(文摘报,2013)在现代学术评价体系下,《彝学研究基础》的价值同样值得肯定,它的第一价值是科学的学术态度。

彝族文化是传承了几千年的彝族的精神追求,自身具有鲜明的民族“根”与“魂”的内在特征。我们进行彝族的文化研究,最本原的,就是要找寻出这个民族得以生生不息发展的几千年的内在的“根”与“魂”,让这个古老的民族在新时代重新焕发出勃勃的生命之力。《彝学研究基础》摆在书桌上,厚重的书页里沉睡着彝族数千年的文明记忆。它仿佛是一把钥匙,开启了通往彝族文化宝库的大门;它又像是一幅地图,为后来者指引着研究的路径。正如辜鸿铭评价《论语》所言,这是一本“给予了中国人以智识和道德装备的书”(文摘报,2013)。而《彝学研究基础》则是给予了彝学研究者学术装备的必读之作。当我们翻阅这本书时,我们翻过的不仅是纸张,更是彝族历史文化的千载传承;我们读到的不仅是文字,更是无数彝学研究者的智慧结晶。

作者简介

张皆茜纳,女,彝族,云南曲靖人,法学博士,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彝学研究院历史研究所所长、预聘副研究员,贵州省民汉双语服务基地(贵工程)负责人,主持省市级项目4个,发表文章8篇,出版著作1部。


责任编辑:kj006

文章投诉热线:157 3889 8464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

关键词:

比5070 Ti要低20%左右?NVIDIA RTX 5070跑分成绩曝光

2025-02-27 09:44:12比5070 Ti要低20%左右?NVIDIA RTX 5070跑分成绩曝光

AMD 锐龙7 9700X 对决酷睿i7-14700K:畅玩电竞,新锐龙依旧锐不可挡!

2025-02-27 09:43:39AMD 锐龙7 9700X 对决酷睿i7-14700K:畅玩电竞,新锐龙依旧锐不可挡!

Intel® Amston Lake:边缘计算与网络通信的强劲引擎

2025-02-27 09:43:09Intel® Amston Lake:边缘计算与网络通信的强劲引擎

“我是被逼的” 黄仁勋表示:英伟达不能没有中国

2025-02-27 09:37:35“我是被逼的” 黄仁勋表示:英伟达不能没有中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