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l作为当今社交潮流App,其背后是与Soul张璐及其团队脱不开干系的。此前,有数据统计,Soul登顶App Store社交类免费App排行榜、更是斩获全部免费APP排行榜第5的优异成绩。我们今天就通早先Soul张璐的采访,来看一看Soul张璐及其团队是如何助力Soul打造社交潮流的。
见实:我们看到数据说,Soul的日活快千万了?
张璐:我们的增长确实很快,但是具体数字暂时不方便说。
见实:你们也下载第一了。兴趣社交过去几年,是重新进入黄金赛道了吗?你还有你们团队当时对于兴趣社交是如何判定的?
张璐:之前的社交产品都用了单一的社交画像,比如说自拍、年龄、职业等A面信息。但Soul的综合社交画像是多维度的,其底层逻辑是基于用户社交画像,去推荐他们喜欢的内容和聊得来的人,从而让他们得到情感共鸣。
Soul其实是微信的一个补充。微信作为即时通信工具,其核心是维系已有的熟人关系。但用户还希望去拓展新的社交关系,在新圈子里与人交流,从交流中获得更多信息,同时也可以进行自我表达,从反馈中获得更多的认同感,治愈孤独感。这是社交的一个底层需求,也是目前线上没有充分被满足的需求。
见实:我看一份用户调研报告,共有23%用户认为微信没有满足其社交需求。23%意味着用户群体的规模被明确,那Soul的边界在哪里?最大空间会到什么样子?
张璐:这些调研是有局限的,比如你去问安卓手机用户是否满足需求?其实可以满足大部分需求,但当有一定差异化体验的苹果手机出现时,一些人会去选择这样的产品,这个行为的背后并不是需求没有被满足。
社交是一个永恒的需求,任何产品都有其生命周期,代际也是始终存在的,只有年轻人占比高的产品才会持续增长。年轻人希望被产品带领着去玩,换句话说,产品是走在需求前面的。产品体验聚拢用户,吸引他们加入这个派对和群体中,在更好的游戏规则中玩。
因为这个产品满足的是最底层的需求,你想做多大都是可以的。
见实:其他一些社交产品在爆发前很长一段时间里都默默无闻,但在某个时间段就爆发成为行业新兴势力。你有没有想过Soul爆发的临界点在哪里?或者某个关键数据达到一定阶段就会爆发?
张璐:我觉得应该和两个关键数据有关:
第一个是设备渗透率(设备覆盖率)。即手机装有Soul的设备在人群中的占比。比如在某一人群有40%的设备保有量可能就会迎来一个爆发的机会。
第二个是用户的关系密集度。可能DAU(日活跃用户)当中的人均深度关系数达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
见实:Soul的关系会分为souler和soulmate等不同类型,其中用户可能需要沟通半年时间才可能成为soulmate。在Soul中成为亲密好友(soulmate)的门槛,相比其他社交产品有多高?
张璐:相对于陌生人社交产品而言,Soul建立关系的门槛和成本非常低。而相对于熟人社交产品来说,就会比较差一点。所以,我们其实也在想如何进一步去突破关系密度。
见实:在关系方面,你们会把用户引到哪些方向上?是熟人关系,还是纯粹的兴趣方向?
张璐:我觉得兴趣肯定是一个很好的方向,因为兴趣是以获得资讯信息为目标,带有工具型价值。比如,我想咨询买一个包包,可以在群里去问相关的专家,并与他们保持联系。熟人方向则是另一个维度。
见实:记得你是做咨询出身,应该很少接触产品开发,怎么会关注到年轻人这么窄小的一个需求?当时是什么故事?
张璐:Soul背后的需求并不是通过咨询数据发现的,而是来自身边的一个洞察。故事就是我想发一个东西,发在微信朋友圈边可能不太合适,发微博上没有人回我,最后发在了QQ空间,并且仅对自己可见。因此,我感觉有一些需求没有被满足,比如,自由发布内容,且有人跟我互动。
这个需求其实非常朴实。我们在年轻的时候就是想发什么就立刻发,想表达什么就立刻表达,而且很快就有人来互动。所以,我当时就觉得,如果可以随时随地、毫无压力地发布一条内容,而且有人在五分钟之内得到一些回复,最后我会跟他们聊聊这件事。我其实是从一个纯个体角度出发,希望看到一个能够满足这个朴实需求的社交工具。
于是,我在Soul中用两个维度去满足这个需求:一种是发布内容的方式,第二种是直接匹配聊天的方式。这两种方式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也是Soul最底层的逻辑。
Soul建立社交关系的两条路径可分为两种:第一,公开发布内容——收到互动——建立关系——更多人follow(追随);第二,一对一分享——通过匹配建立关系——吸引对方关注。这和微信是同一个逻辑,只是微信上的关系是通过线下导入的,Soul是通过大数据去分发关系和内容,让用户获得一个快速被交互的体验。
因此,我希望Soul未来不只是点对点的关系,而是呈现出网状的关系,基于用户画像和AI技术,最后成为一个充满认同感的社交平台。
见实:我们当时在腾讯内部讨论数据时,发现90%以上的用户标签都是爱美食、音乐、旅游等大同小异的内容。换句话说,大部分用户很少打出真正个性化的标签。你们是如何将不同的、个性化的标签抽离出来的?
张璐:我们从来都不依赖用户的自我标签,因为用户在设置和维护标签方面,并没有他们在维护“瞬间”,或平台上的其他行为频次高。所以我们掌握的社交标签并不是靠用户自己打上去的,而是从用户行为中挖掘出来的。
见实:通常社交关系会从两个方向走,一个方向是沉淀下来变成强关系,另一个方向的弱关系就很容易被放弃,用户转而去寻找新的兴趣点。从产品运营角度来看,如何去吸引用户来持续经营自己的关系?同时,如何让用户在Soul上的活跃度保持在一定的可控范围之内,而不是转移到微信等其他产品上?
张璐:其实,这些弱关系始终都在消亡的过程中。一方面,这样的过程会降低维系关系的成本;另一方面,建立一个新关系的成本也会很低,所以如果他们无法形成自己的强关系,就会开启新的关系,这是一种长期状态。
因为没有人会觉得自己获取的资讯和好友关系已经足够多了。现在的年轻人的感知触角是放开的,他们不只是关注眼前的生活,还想要更多的新资讯,观察其他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带着好奇心去社交。Soul提供的正好是这样的一个社交平台,让他们可以不断获取新的资讯,寻找到更多的新关系。
见实:你怎么会把它定义为是生活化呢?
张璐:生活化更多是去中心化的朋友圈内容,话题可以包括电影、游戏、音乐、体育、日记、宠物等趣味性内容,但很少有工作、熟人、炒股或者自媒体属性的内容。
见实:在产品方面,Soul和微信、QQ相比,有哪些完全不同的出发点?
张璐:弱关系是有利有弊的。弊在于关系不是很稳定。利则在于社交压力小,社交更生活化,也更容易摆脱圈层的限制,在线上找到兴趣相投的人,进而产生深度关系。
比如,熟人的深入对话大部分时候都是在线下发生的,线上朋友圈的交流可能就会比较浅。但弱关系因为没有利益冲突,也不怕别人泄露秘密,从而更容易在线上深度沟通。
见实:比如星球板块的“群聊派对”、“灵魂匹配”等功能的推出,是否会吸引更多的用户来使用?
张璐:这些功能都只是辅助型的功能迭代,并不像发“瞬间”和聊天的量级这么大。它们都是围绕我刚才说的底层逻辑,方便用户获得更高效率的表达,更快的交互,只不过是切入的场景有所不同。社交产品很难出现用户暴涨的情况,但群聊有可能是提升活跃层级的一个功能。
见实:后续你们的发展方向会是什么样?
张璐:一是刚才提到一些。第二是,大的方向是往开放式的社交平台角度去发展。用户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和想要交往的人,把功能冷启动扎的更快更准,推荐功能的效率变得更高。
见实:Soul在不投放的情况下每日自然新增多少用户?
张璐:我们的增长速度确实很快,但具体的数据不方便写出去。
见实:新注册用户在体验产品引导时,流失率大概是多少?给用户打标签的时候还有没有更高效的策略?比如推荐算法?
张璐:对,推荐算法会是下一步的核心,我们最终会走向大中台化,用数据去驱动,可能会和今日头条很像,包括用数据去加速某个功能的冷启动。
我们认为用户活跃是留存贡献的,可以通过增加用户留存,或者降低用户流失,去提升整个用户活跃度。因为,总的人群数量是有限的,只有无限的提高用户浏览、互动、发现新关系、建立新关系和维护新关系的效率,才能不断提高用户留存。
见实:目前Soul每月的净收入有多少?
张璐:我们是从去年十月份才开始做付费,在目前的DAU体量下,每个月收入确实很可观,只是具体数字暂时不方便对外。
见实:灰度测试,用户和市场的接受度是什么样的?
张璐:灰度测试目前还只是在公司内部进行。
见实:Soul现在的核心目标是做用户增长,你们和投资人制定过长期或短期的目标吗?
张璐:其实投资人并没有给我们制定目标,我们有自己的ROI模型,在知道LTV的前提下,可以算出自己可接受范围的获客成本,而且可以完全挣回来。这种情况下,只要我们能融到钱,就可以无限放量。
见实:Soul今天的日活和收入,通常会迅速引来巨额资本快速跟进。所以,很快会有大融资消息宣布?
张璐:我们数据很好,也会一直专注产品,服务好用户,具体资本方面我们不方便对外公布,感谢大家的关注。
见实:拿到钱后你们会大量去拉新和推广吗?
张璐:不会,现在还没有做,要再看一看。第一要看关系密度,比如推出一些新功能尝试后有没有形成网状关系。第二要看推荐算法的效率够不够高。
以上就是采访的部分内容,从上述的对话中不难看出,Soul张璐及其团队对于Soul的状况以及发展趋势,都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同时他们也在一直洞察年轻人的社交需求,做好了随时更新Soul的准备,这样关注用户需求的Soul自然不难成为日活近千万的社交App。让我们共同期待Soul张璐及其团队为年轻人打造的社交潮流,相信一定会带来不一样的惊喜!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