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与一位女企业家交流过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在大学校园里,男女学霸往往各占半边天,但是进入了社会之后为什么有些女性在事业上的后劲不如男性?关于这个问题,她提到了一个很少提到的概念,那就是男女性的注意力差距。
她认为在工作中男性的狩猎型思维往往较女性更为明显,面对任务的目标导向性更加明确,他们花费更少的时间和情绪在与目标无关的细枝末节上,有时甚至显得无情无义;而女性更具备采集型思维,好处是多线程工作能力相较男性更强,但是面对工作比较容易纠缠在情绪内耗和细枝末节上面,让女性面对机遇的争取不够杀伐决断。
从时间分配的角度来说,女性的时间更容易被各种生活细节耗散。日常生活中女性往往比较爱美,早上化妆1小时,晚上护理1小时,周末逛街逛一天,再加上美容美甲等等体肤护理,经年累月,在一些很女性向的事物上花了大量的时间,那么花在思考和干活当中的精力无形中就被挤占了。但是对于男性而言,他们此类的享受较少,即便一些娱乐性质的活动也往往在其中参杂了不少事业合作的因素。所以,在注意力的分配结构上,往往是要比女性更加单一的,因此也更容易聚焦。
除此之外,从生理的角度,男女在工作中可以拿出的注意力的量往往也有一定的差距,因为男性的平均体能较强,所以在熬夜,高负荷运转上往往精力更加充沛,但对于女性而言,不仅在体能上更弱,而且一旦婚育之后,往往被迫的承担比男性更多的家庭责任,为孩子的事情牵肠挂肚,所以会导致女性在事业上放的注意力不够多。
这其中反复提到的一个概念,就是“注意力”,以及衡量注意力差距的两个重要标准:质与量。所以,从她表达的这个角度来看:一位女性既想要漂亮时尚、又想要快速成长、还想要儿女绕膝、又不放过事业发达,拥有所有必然伴随着极高强度的自我压榨。不过从我认识的不少女CEO的睡眠时间看来,似乎确实如此,有的人甚至每天只睡4个小时,剩下的20个小时亦不敢耽误,争分夺秒如打仗一般。
一、注意力资源四象限
在过往关于个人管理的概念中,我们常常会提到时间管理,但是极少有人提出注意力管理。这两种管理之间的区别到底在何处呢?
所谓时间管理,是让我们通过既定的计划与方法高效利用时间,从而实现既定任务的过程。
而注意力管理,则是让我们活在当下,让我们把自身的精力高度聚焦在此刻最重要的事物当中。
因此,时间管理本质上是在既定时间段内,调用注意力完成任务的过程。时间只是事件过程长短和发生顺序的度量,它只是一个参数,我们无法人为的将它拉伸或者压缩。因此,这个过程中我们管理的并不是时间,而是自己的注意力,注意力是我们抛向外部世界的锚,让我们将自己的精力停留在某些具体的事物当中,从而与之互相影响。
-即时的注意力调动会激发我们新的情绪与想法
比如:
从机场回家的路上突然发现行李忘记拿了,于是很着急,担心里面的贵重物品丢失;
看电视时突然听到雷声,看着外面风云骤变开始下雨,心想今天又不能出门了;
工作没完成心情很郁闷,突然收到短信显示奖金到账了,瞬间变的开心起来。
-长期的主动调动注意力会创造一些实际的进步与成就
比如:
长期研究投资理财,于是终于在今年投资收益达到了20%;
长期钻研某个学科,于是今年在国际上发表了一篇有影响力的论文;
长期把注意力了放在事物的积极方面,发现自己的幸福感越来越高了。
注意力是我们与外部世界之间的管道,让我们感知世界、改造世界,也被外部世界所改造。
那么如何使用注意力,会让我们与外部世界的交互价值最大化呢?
我们可以简单的以两个指标来衡量注意力的使用情况,一个指标是与自己的相关性,另一个指标则是事物的价值。
注意力资源四象限
第一象限:把注意力放在与自己相关性强且价值高的事情上面;
比如,执行工作中的重要目标,提升工作中的必备技能,搞定的合作中的大咖人物,思考一个全新的创业计划。当我们的注意力放在第一象限时,很显著的会给我们带来能力与潜在收益的巨大提升;
第二象限:把注意力放在与自己相关性弱但价值高的事情上面;
比如,研究外太空最新的探索成果;聆听美妙的音乐;去福利院做义工;在网上呼吁群众为灾区捐献。当我们的注意力放在第二象限时,虽然给我们带来的功利化的收益较少,但是精神世界的满足较大。
第三象限:把注意力放在与自己相关性弱且价值低的事情上面;
比如,讨论同事的私生活,在大街上围观吵架,听信和传播一些没有考证的谣言,刷社交网络羡慕别人的光鲜生活。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第三象限时,给自己和社会不仅不能带来正面价值,甚至可能是负面的影响。
第四象限:把注意力放在与自己相关性强但价值低的事情上面:
比如,关注别人对自己的闲言碎语,与不适合的人在恋爱中纠缠,沉沦在自己过往的成就中停止自我更新,陷入对未来的幻想却不能调动行为。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第四象限时,会让我们被负面的因素所掣肘,而且这些因素往往带来心理层面的干扰,会让我们无法精神充沛的活在当下,从而无法把注意力聚焦在那些有价值且与自己相关性强的事物上。
所以,在我们做注意力管理时,就应当将当天的注意力分配情况进行分类,看看自己放在这四个象限分别有多少时间。理想的情况是,绝大部分的注意力放在第一象限,少部分放在第二象限,同时尽可能少的被第三第四象限的事物所干扰。因为每个24小时,我们的注意力都是极为有限的稀缺资源,在不必要的位置放置更多,那么就意味着在必要的位置不够充沛。
注意力就像是一种以时间为单位的资产,影响总资产价值的,在于它用多少时间锚定了什么样的事物。
单位注意力 x 价值系数 x 时间总量=注意力总价值
注意力总价值与我们的成就输出始终十分紧密且高度正相关。
二、贫富差距中的隐形资产:注意力资源
人们常常会认为阶层与阶层之间的差距,往往会体现在资产与社会地位上,但是却很少关注到,不同阶层注意力资源的差距让现有的差距有了持续拉大的可能。
比如对于企业家们而言,常年保证了大量的高品质注意力资源。日常生活中,他们有秘书、保姆、司机等基础人事的配备,彻底为他代劳那些低价值的小事,让自己将所有的精力放在高价值的事情上面。由于降低了不必要的时间及精力耗散,再加之对事业的主观能动性很强,他们可以做到睡眠时间比基层员工更少,工作时间比基层员工更多。虽然是连续的工作,但是工作内容的品质始终很高,注意力可以全部落在企业的战略发展思考中,会见各式优秀伙伴与人才中,针对性的以实践为目的的学习中......这个过程不仅是为企业创造价值,也是持续性针对性的自我训练-用高强度高品质的工作训练出高品质的能力;而基层员工每天只工作8小时,层级所限,这8小时的工作往往都是重复性质的,每日区别不大,甚至每年的差距都并不明显,而且工作之外还必须花时间对大量的生活琐事亲力亲为,则更加压缩了其能够用于价值创造的注意力资源。所以前者几乎每天能够用16个小时专注于高品质回报的工作,而后者每天用不足8小时的时间专注于低品质回报的工作,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很自然的,强者愈强,人们之间的思维认知、社会地位与个人财富差距也会持续性拉大。
注意力资源的差距在下一代的培养当中也非常明显。很多企业家在他们的子女接班之前,往往会有一个优质资源密集的培养过程,除了优质的教育资源,他们往往会让子女先在社会上针对性的历练、然后进入家族企业的业务中,当子女把业务摸透之后又会派遣至总裁办等战略性岗位。在培养的过程中结合动静之势,动是在业务岗打天下、做执行、带团队;而静则是在战略岗以静制动、充分思考、构建深邃的思维,这些用于锻炼都是稀缺的,量身定制的高品质挑战,在整个培养过程中,被培养者的注意力都被放在非常有价值的事物当中,辅以上一辈的言传身教让其全身心的沉浸其中,虽然培养结果未必能够赶得上父辈,但是也能在飞速的个人成长中得以具备能力传承衣钵。
但是相比企业家子女,干底层工作的普通孩子就不那么幸运了。即便在基层混迹多年,你会发现他们的思维依然很浅,其实并不是他们不思考,而是每天把思考的空间覆盖在无数漫无目的的想法、简单重复的工作和不得不应对的家务事上面,不经意间轻易的耗尽了所有精力。冷静专注的深度思考必然需要大量精力上、时间上甚至空间上的自由,这些恰恰是他们很难具备的,光是合租屋中的邻里矛盾与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焦虑感,就足以让人匹配不堪。因而他们的浅层思考与深层思考在争夺注意力的时候发生了非常激烈的竞争,在这场竞争中,宝贵的注意力不得不放在如何解决那些看似生存攸关,但对于个人成长和积累财富根本不发挥作用的事情上面,长年下来,他们既没有机会了解什么才能让自己的命运发生改变,也没有机会去锻炼自己解决那些复杂而重要的问题,只能被困在低价值的注意力资源当中求生存。命运本身并非无法改变,但是环境的逼仄会让人只能通过认命的方式缓释奋斗无门的焦虑感。
三、像打理个人资产一样打理自己的注意力资源
有人将思维的短视和远视定义为穷人思维与富人思维,其实这本质上就是一种注意力资源的分配过程,有的人把注意力放在增长上,有的人把注意力放在生存上,两者的价值系数有很大差距,所以最终聚焦增长的人真的可以做到增长,聚焦生存的人只能做到生存,两种人长期生活在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型中以更好的适配自身的环境,在环境的限制之下,自己的思维模型之中,尽其所能寻求最优解。持续贫穷的根源在于注意力资源的持续贫穷,甚至可以说从未花过注意力在一些真正创造财富的事情上,以至于个人注意力总资产品质极低,无法用之创造财富。
有句话叫做你不理财,财不理你。也就是说如果你不考虑和执行理财相关的事情,财富就会与你无缘。这个道理放在注意力管理上也是非常合理的,如果我们不能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那些真正产出价值的事情上面,那么真正的价值也会与我们无缘。当我们没有充分的启动资源、没有成熟的人脉、没有家族的支持,那么我们唯一的资产就是自己的注意力,唯有我们长期的、大量的、将自己的注意力灌注在那些与自己有关的有价值的事物上面,才有可能相对初始条件更好的人具备效率优势:更容易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拔尖,更容易找到自己的竞争优势,更容易形成个人资源的护城河,从而在复利成长的路上迎来拐点。如果无法意识到这个道理反其道而行之,那么就注定只能在低效能奋斗中求生存。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