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数码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业 界/ 互联网/ 行 业/ 通 信/ 数 码/ 手 机/ 平 板/ 笔记本/ 相 机
当前位置:滚动新闻>

挖掘自身性格,做好自我管理-白辂

挖掘自身性格,做好自我管理-白辂
2023-04-18 15:47:27 来源:中国焦点日报网

人们常说格决定命运,一方面是因为格是很难改变的,如果自身没有非常强的觉知能力和不破不立的人生经历,那么格一辈子的波动不会太大。另一方面,发展到最后会发现,我们格中的优势兜住了自己的下限,而劣势掣住了自己的上限,人生始终在格的套子里来回挣扎。

因此,只有了解了自己的格,知道是哪些特质总是源源不断的涌出大脑影响自己,才能更加敏感的自我觉知。比如有些人格是比较消极的,于是比较容易用消极的方式看待与评价别人,但是他们自己却认为自己的想法是非常客观的,所以要调整自己消极看事的本质,首先需要知道自己存在这样的格特质,明白这个特质带来的度量世界的标准是与外部世界的标准有冲突的。就像是我们校对手表一样,只有意识到正确的时间是什么时候,才能把手表的指针调整到正确的位置,否则这个手表就只能在错误的时间系统里持续运行,无论在它的系统内部它是多么的规律与精确,在系统之外,它的信息是失准的、无效的。

1、梳理自己的人生决策轴

你是否看到过这样的现象:一个人也许表面上非常自信,但是每次选择的伴侣条件与自己的综合条件之间有着巨大的差距,那么也有可能他并没有展示的那么自信,甚至可以说无法克服自己的自卑,于是通过选择水远低于自己的配偶获得控制与安全感。一个人也许表面上看起来对钱并不在乎,但是与他人合伙做生意却屡屡因为钱财解散,那么这种云淡风轻也可能是一种友好掩饰,他分配钱的决策才能展示他对金钱的真正态度。

相对于表面上的状态,在关键时刻所做的抉择更能体现一个人真实的格。我们不仅判断别人时需要参考这个角度,判断自己时也需要参考这个角度。做决策时下意识的标准最为真实的反映了我们格的优劣势与价值取向。

我在30岁这年,对自己人生当中的所有选择做了一次复盘。从3岁时选择了自己的幼儿园起,后来几乎每三年面临一个人生选择。我发现自己很多的决策都是兴趣+冲动导向。犹记得高考那年,自课上趴在桌子上发呆,突然看到同学在翻看一本杂志介绍对外经贸大学,文章的作者说这个大学在北京朝阳市区(很多北京的大学大一大二在郊区)、晚上不查寝、课程自己选、下课没人管、学压力小、业余生活好、小资氛围浓。我一想,很适合我这种不爱上课的学渣,就这个了!于是在同年的9月份,我来这所学校报到了。想起这个决定的时候,我惊起一阵冷汗,我竟然因为一篇大学生的文章选择了上哪所大学,既没有做任何的调研,也没有做任何的分析,因为幼稚的情绪一瞬间决定了人生的重要走向。更可怕的是,这样的决策过程在我的人生中并非孤例,有些决策甚至给我带来了幽深无底的深坑。这让我意识到自己的兴趣与冲动导向到底给自己的人生造成了多大的灾难,于是后来当“我想”、“我喜欢”、“我相信”这些想法在内心浮现的时候,我都会自问:“为什么会突然想做这件事呢?你真的打算坚持下去吗?你的相信真的有靠谱的论证吗?”,通过启动自我觉知来规避兴趣与冲动导向的风险。因为当时的我已经明白,自己的注意力资源是有限的,不能在过多的选择与转变中将自己有限的资源击得七零八落。

你可以回想过往你曾自己为自己做过哪些重要的决策:比如曾经在选择学校时是出于什么角度考虑的,后来你因为自己的选择受益了吗?你曾经在选择行业的时候是如何考虑的,后来这份选择给你带来了想要的人生了吗?你曾经在选择伴侣的时候是如何考虑的,后来你选择的人真的与你创造想要的生活了吗?你曾经在选择生育的时候是如何考虑的,孩子的出现让你对生命更满意了吗?我是否曾坚持了一些不该坚持的,放弃了一些不该放弃的,这中间的缘由和出发点是什么?我对哪些决定是非常满意的,哪些决定是非常不满意的,在做这些决定的当时我是在什么样的情景下以什么样的出发点做出决策的?

当我们把自己的人生抽象成一个关于抉择的时间轴,就会发现原来十年竟然是弹指一挥间,我们在里面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个选择,而是一个个迷茫、一个个彷徨、一个个冲动、一个个果断、一个个志得意满;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决策带来的后果,而是我们自身格与价值观的充分映射。

2、从工作状态反推格特质:

通过观察自己对于一个人一件事情的态度往往能够映射出我们自身的格特质;同样的,通过观察别人对我们的态度,能够映射出我们很难发现的一部分格特质。

如果你经常被他人在背后中伤,那么也许你的过度高调给予了别人太大的压力;

如果很少有贵人提携你,那么是不是你低调内敛的行事方式遮掩了你的闪光点?

如果你总是喜欢与能力弱的人共事,那么是否潜在的你对自己的自信心不够充分?

如果你觉得目前的工作既没有意义也没有前途,但你依然不敢放弃,那么你是否面对抉择的时候比较优柔寡断,缺乏勇气?

我们对于外界的表达,深刻的携带者我们的格烙印;外界对于我们的反馈,亦是我们自我表达的结果。只有当我们不断的剖析自身在工作当中的细节和与细节相关的结果,我们才能从事情的镜面看到一个真实的自己。假如你通过剖析,意识到了哪些格特质在持续的影响着你,那么就可以更好的通过自我觉知来合理的调动他们,让优点的作用为你所用,缺陷的作用湮灭于萌芽之中。

假设一个人是比较消极自卑的状态,过往在面对上司提出挑战工作的时比较消极退缩,那么当他具备了自我觉知的概念之后,再次面对这样的机会,就会逐渐有意识的减少把精力放在对自己的否定与批判上,而是更多去体会内心抗拒与消极升起的过程:“我感觉到自己不太敢接受这样的任务,为什么呢?因为我担心搞砸,我为什么担心搞砸呢,我很怕别人认为我不行,别人的感觉真的对我的工作决策有价值吗……”当我们从情绪导致的自我抗拒进入对于情绪的体察与分析时,他就会更少的陷入格唤起的情绪当中,而是着手于理解自己、让自己进入一种更为客观的状态。随着这种训练的加深,总有一天,我们会开始不把“我”那么当回事儿,进入一种眼中只有认知当下,没有情绪判断的状态。

3、从社交状态反推格特质

你是否有思考过如下问题:

他人愿意与我结交的原因是什么?

我吸引来的朋友是我想要的吗?

在互动的过程中,是我比较主动,还是对方比较主动?

在所有的友谊当中,我与对方对这份关系的看重程度是对等的吗?

我的朋友们是否给我带来过帮助,还是我更多在为朋友付出?

我是否闹掰过朋友关系,这份关系缘起缘灭的原因是什么?

……

关于社交关系,我们有无数可以考察的细节,在这些细节当中都能够充分的体现出我们在人群当中的特征。如果你吸引来的朋友都是很多方面弱于你的,那么也许是你优秀的特质吸引了他们,但同时,如果没有与你旗鼓相当的朋友,那么也许你在社交的过程中本身是比较吝惜付出的,因此唯有能力与你不对等的人才能接受这种吝啬的情感付出关系。如果你总是在社交关系当中主动的单方面付出却没有得到你想要的回应,也许应当思考自身是否对社交关系抱有过高的依恋与期待,非但没有得到期待的情感回应,也让对方感到了无形的压力。

当我们理清自己在社交当中的格特质之后,是可以通过自我觉知在社交当中调整行为的。当那些熟悉你并非满意的场景出现在你的面前时,你会清晰的感受到你需要在这个场景当中做什么。譬如有些人认为自己总是单方面热情的处理社交关系,那么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不妨感知自己在交流当中的情绪变化:“我又开始热情了,我也许应该慢一些协同对方的节奏,对方还在慢热过程中,也许我应当给对方一些空间,让他适应对我的感觉,我可以适当问他一些以他为主的话题,等待他的表达,我收敛热情做一个安静的倾听者”。通过对自己情绪的分析可以更好的调整自己情感付出的节奏。

除了这三点,还可以借助朋友评价、一些专业的格测评等更加精确的了解自己,当我们对自身的格了解的越透彻,那么就越能体会自己在不同环境下为什么做出当下的举动,从而察觉举动的合理,去适当的调整自己的行为,长此以往,就能持续的提升我们的注意力管理能力,同时也能大幅的优化我们自身的格。

角度转换:尝试认知事物的“上帝视角”

由于基因不同,所以我们每个人的长相都不同,这是每个人都理解的道理,所以并不会强烈要求别人和自己长的一样,也不会认为与自己长相不同的人就是面目可憎。但是在看待三观、思维方式等精神世界的不同点时,我们对于别人与我们不同这件事情的兼容度就低多了,所以人与人之间很容易拉帮结派、互相敌对、互相派生鄙视链、甚至喜爱的偶像不同都能给彼此带来剧烈的冲突,本质上在于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观,通过选择和排斥对应的事物来维持自己世界观的衡与完整。但是每个人世界观的空间是不同大小的,能兼容他人世界观的人与不能兼容他人世界观的人,本质上是两种人,前者的世界观兼容了足够多的样本量,所以在对具体事务进行分析时,更具有客观。所以我们常说姜是老的辣,当然活得久未必一定就会拥有智慧,但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经历的事情多了、脑中的样本量大了,才能看待问题不偏不倚、一针见血。

所以,想要拥有更为可观的世界观,首先要让它变的足够有弹,足以兼容更多的、不同的世界观。这点听起来似乎很难,但其实除了花时间增加生活阅历,也是可以通过训练来改善的:相信很多人都看过《楚门的世界》,楚门的一生都被规划和监控好了,所有人在电视机前窥视他的人生,看待他的每一段经历,每个人都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予以评价,楚门始终活在观众的世界里。我们是自己人生的导演、自己人生的演员、自己作品当中的楚门,面对“楚门”的经历,我们可以尝试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描述,角度越多元,越能帮助我们认知那个真实的“楚门”,多方描述的过程,也是一个兼容多个世界观的过程。

该如何执行这个描述过程呢?比如,一个人描述自己到底是不是一个好爸爸:

“我们公司的人都认为我是一个超级奶爸,每个人有了育儿方面的困惑都会来问我,我一般都能讲得头头是道,他们觉得我的建议帮助很大。不过我老婆觉得我不是一个好爸爸,因为下班之后的时间主要是她在陪孩子,而我基本上只有周末带着孩子出去玩,时我回家时孩子都已经睡了;我儿子还是比较喜欢我的,之前我看到他写的作文说他长大后就想成为爸爸这样的人,因为他觉得爸爸是一个什么事情都懂什么事情都能做好的英雄。不过在我的朋友里啊,有一位更让我钦佩的父亲,他把一儿一女都送进了斯坦福,我真的觉得太厉害了,他老说我在孩子学上做的关心不够,导致孩子目前的成绩只是中等而已。”

他的叙述并不是一个很单纯的认为自己好还是不好的过程。他分别引入了:同事、妻子、孩子、朋友四个评价角度:

同事:知识丰富可靠的育儿奶爸、大家眼里的育儿专家

妻子:在孩子身上付出不足的“兼职”亲爹

儿子:全能的爸爸超人,自己的人生楷模

朋友:不够上进的佛系爹地

这种多角度的讲述似乎并没有描述出一个完美父亲的形象,而且多个角度之间甚至稍有冲突与矛盾,但这也是我们每个人需要认识到的,自认为了解自己并不代表真的了解自己,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也不是真相的全部。尊重自己的复杂、尊重自己的自相矛盾、尊重自己的优缺点并存、真正的把自己当人看。只有不过度批判自己、亦不过度美化自己,才能让自己在最客观的状态中觉知真实的自己,并且基于真实做出最有效的改善。

所以,如果我们生活中有一些钻牛角尖的时刻,不妨多找几位朋友聊聊,用多角度的方式描述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重新认识了自己,而别人收到更丰富的信息时也能更加客观的给予你反馈,我们会经历一个观点不断丰富不断更新的过程,就像是给画布填色一样,我们对自己的理解就会越来越丰满。当这个过程惯成自然之后,钻牛角尖的状态一定会有所改善,我们也会越来越不容易沉溺在自己单方面的情绪中。在下一次执念出现时,让它在我们已经搭好的多角度框架中穿梭一遍后,我们会突然发现:哦,其实自己本不必如此不放过自己。

归纳总结:建立属于自己的觉知模型

有句话叫做“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

以前觉得这似废话:我不从跌倒的地方爬起来,还能从哪里爬起来?

后来从坑里爬出来几次后才明白这话的精辟:“从哪里”之所以用两遍,是在强调:明白自己跌倒在“哪里”是最重要的事。

我们在学当中常常会归纳知识点以及容易犯错的地方,因为这是帮助我们提升知识与考试表现的好方法,那些常常犯错的地方由于“矫枉过正”被彻底根治了。但是很少有人把这种方式用在做人做事上,如果我们将这种方式应用于自身行为的优化,会极大的优化我们的自我觉知能力,长期坚持将会有巨大的作用。

曾经有听众问我,过于冲动,过度主观的人该如何改善自我觉知,我给了她三点建议:

1、记录分析惯行为,启用觉知的安全锁

当我们归纳分析了自己屡次冲动的错误决策之后,就会非常明确这种格特质带来的问题所在,那么在下一次类似场景发生的时候,我们就会很熟悉的意识到那种情绪的产生:“我又开始激动了,我似乎对当前的这件事情有点着急,上一次也是这样的状态。”我们的内在会进入情绪的分析模式,让我们不要在当前这种似曾相识的场景中再度做出错误的行为与决策。由于我们已经很清晰的知道自己是过度主观的人,那么就会在这个环境给自己的主观想法先打个折扣,让自己不要急于表达观点或实施行为。

2、对冲主观,启动多方论证

当我们让自己的行为慢下来的时候,就有了足够的空间让自己的冲动情绪释放,同时查询资料、寻找周围更聪明更专业的人做个咨询与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尽可能客观的去描述问题,可能开放的收集观点,以帮助自己扩充对问题的认知角度与分析深度,尽可能对冲我们的格特征可能导致的风险。

3、多留余地,事缓则圆

如果我们收集了足够的信息,如果没有十万火急,也并不必马上推动。而是基于丰富的信息收集给自己的思维充沛的发酵时间。等冲动的情绪渐渐冷却,心中的想法开始逐渐笃定时,可以做出更加负责任的决策。

比如说,你觉得你的公司已经非常的厉害了,准备马上扩大三倍规模。如果你知道你是一个主观很强的人,那么第一点:安全锁,我这个想法可能是非常激进非常主观的;第二点、多方论证,对公司进行复盘,与公司内部的重要成员讨论,对新的想法进行正向论证和反向论证;第三点、事缓则圆,增加点拖延症,多考虑几天,多讨论几天,直到你对于事情有实质上的把握,以及万一失败自己也兜得主,那么你可以考虑去做。

自我觉知说到底是一种行为,就像心算、写作、唱歌、打篮球一样,虽然每个人自身的天赋不同,但是训练之后一定会在自己的天赋范围内得到相应的成果。我们随着健身频次和强度的加大,自己肌肉的力量与灵敏都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在运动过程中的很多动作也会形成肌肉记忆。自我觉知也会进入这样的过程,随着我们练频次的增加,会发现自己对自己的变化越来越敏感了,对自己内在的观察越来越细腻了,并且越来越乐于去体悟自己发生的变化。在这种状态下,我们能够更加积极有力的调动自己的注意力,让自己的注意力资源始终处在被管理、被加强的过程当中。经年累月,我们的觉知能力也会完整的经历不知不觉、有知有觉、不知不觉的过程,最终实现随心所欲不逾矩。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
关键词:

个保法颁布一周年:个性化广告发展需平衡隐私保护与用户体验

2022-11-14 11:53:20个保法颁布一周年:个性化广告发展需平衡隐私保护与用户体验

2022年全球折叠手机总销量将首度超过千万部大关

2022-02-09 11:40:212022年全球折叠手机总销量将首度超过千万部大关

印度市场智能手机出货量出炉:vivo占比排名第三

2022-02-08 11:19:13印度市场智能手机出货量出炉:vivo占比排名第三

平板电脑进入新的竞争阶段 重新夺回市场主导权

2022-02-07 16:52:08平板电脑进入新的竞争阶段 重新夺回市场主导权

2021年四季度中国手机市场苹果占有率位居第一

2022-01-27 13:33:342021年四季度中国手机市场苹果占有率位居第一

预测2022年中国市场智能机销量达3.4亿部 同比增长8%

2022-01-26 14:57:26预测2022年中国市场智能机销量达3.4亿部 同比增长8%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