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近年来,我国非遗保护水平持续提升,利用途径不断拓展,全社会保护意识明显增强,进入系统性保护新阶段。
2023年7月2日—5日,汉口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前往到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参观学习红安民间刺绣的制作过程,深入体会红安绣活的魅力。
“玉女飞针巧引线,乾坤绣在方寸间。”红安刺绣始于东汉光武年间,兴于唐,明清以后盛行于全县的乡风民俗,有“黄安(红安)无女不绣花”之誉。并于2008年6月入选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团队先后前往长胜街、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寻找红安绣活在历史留下的足迹。在长胜街,我们有幸遇到了红安绣活的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席和玉老师,老师向我们详细地介绍了红安绣活的制作过程。
在接受我们采访的时候,席和玉老师说道,这么多年的坚守,都是红安刺绣给了她力量。18岁那年席和玉老师遭遇不幸,导致高位截肢,也是那时她开始学习红安绣活,用绣品来养活家人。红安绣活支撑着她在磨难中不断前行,席和玉促进着红安绣活在新时代的发展,他们的互相成就,无不彰显着非遗文化与传承人之间的最好模样。
调研最后一天,团队前往了太平桥镇,去到了红安绣活传承中心。当地的村妇女主任杜凤主任从红安绣活的历史文化、制作工艺、艺术成就、传承现状等方面向我们介绍着红安绣活,还通过各种各样的精巧细致的绣活成品展现着红安绣活的魅力。
随后,我们去往刘寿仙老师家中,刘寿仙老师将自己在太平桥镇的临街住房改造成红安绣活传习所。一楼布置成红安绣活展厅,二楼作为生产性研发基地,后院则设计成传习场所。
刘寿仙老师一边介绍着传习所的布局,一边向我们讲述着,近几年,在政府的帮助下,定期给予传承人们补贴,定期组织农村妇女开展传习活动,并带徒传艺,举办红安绣活培训班和技能比赛活动。这直接促使更多人来了解红安绣活,学习红安绣活,逐渐减轻了红安绣活所面临传承断层的情况。刘寿仙老师的女儿也放弃了外地的高薪工作,继承衣钵,担起了红安绣活的传承,如今,已经是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在各地为红安绣活进行宣讲,让更多人来了解学习红安绣活。看着红安绣活的蒸蒸日上,刘寿仙老师眼中透露出说不进的高兴和欣慰。
本次对于红安绣活的调研,同学们不仅对“红安绣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更是在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的同时,感悟出传承的不易,无论是政府还是传承人,都在为了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所竭尽所能,为了文化的源远流长而奉献一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同学们也将在今后的实践中,坚定文化自信,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青年力量。
文字 | 陈语婕
图片 | 郭昌举 成可嘉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