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稻”路——激活特色产业,绘就乡村振兴“实景图”
实践队伍聚焦“乡村振兴”,深入乡村开展实地调研,对往洞镇的经济发展状况及特色产业的发展有了深度了解,并就此次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建议,助力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7月23日,实践队伍走近田间地头,参观调研“稻鱼鸭”基地和百香果、罗汉果基地。为了体验果农种植的不易,实践成员用劳动助农的方式,帮助当地农民松土、施肥,用劳动和汗水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让青春之花在田间地头绽放!
(图为实践队伍与村委合照)
《史记·货殖列传》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位于楚越之地的黔东南从唐至元皆为“禾(糯)区”,汉、苗、侗等民族以多种糯、禾为生,延续至今,稻鱼鸭复合系统的形成恰恰源自当地各族群众“饭稻羹鱼”传统。眼下正是水稻生长的关键时期,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侗寨,当地大力推广稻鱼鸭共作种养技术,不仅实现绿色种植,而且增加了综合效益。实践队伍走进“稻鱼鸭”水稻种田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油油的稻田,焕发出勃勃生机。
(图为实践队伍参观“稻鱼鸭”试验基地)
杨平合村支书表示当地采用了稻鱼鸭共作模式,实现了稻鱼鸭共生,“钱”景可期。村支书告诉实践队员,每年四五月份,当地农户会把小鸭子放养到水稻田里,让它们吃害虫、生产粪肥,鱼儿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荡,“一水三用、一田多收”的“稻鱼鸭”模式给当地农户带来丰厚馈赠。稻鱼鸭共生、鱼米鸭同收,既能为百姓提供重要的生存所需,又能防止环境污染,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一条传统民族文化保护驱动农作物资源多样性的新型农家生存发展“稻”路。
(下图为实践队伍参观罗汉果试验基地)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在发展优质、高效、有机农业的今天,勤劳智慧的侗族人民始终坚守着与大自然“万物共生”的传统,响应季节的变化,熟悉土地的秉性,主动顺应、融入大自然生态系统,最终促成了生态养殖、种植和绿色循环、发展的完整生物链。“春耕波光盈盈,稻田鱼鸭薅秧,金秋鱼肥稻香”,作为典型的人工生态系统,稻鱼鸭复合系统既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等多种生态功能。在这里,水稻种出了新花样,稻田也成了风景画。相信不远的未来,我们定会见到更多水鸟翱翔、稻花飘香、荷花绽放、鱼虾畅游的农业和谐风光!
新时代的新农人,我们真正走进基层、走入乡野,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看到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千百年来不变的勤劳质朴,看到政策扶持下光明的希望与厚重的底气,看到基层中国蓬勃向上的发展力量。 实践队伍穿行在乡野田园之中,深入农田、特色产业示范基地,探访当地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在实践中淬炼青春,让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学真知、增见识、长本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新的理论和方法,以青春之力助推乡村振兴。
(图为实践队伍于百香果试验基地合照)
寻访红色印记,重温峥嵘岁月
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积累的先进文化,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增冲村地处黔、湘、桂3省交界的九洞地区,是一个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老侗寨。
(图为增冲村鼓楼)
实践队伍前往增冲村九洞农民起义开展调研活动。增冲村是从江县最早成立苏维埃政权的根据地,增冲村农民起义纪念馆是红色文化记忆与传承的重要阵地。实践队伍一行在民族文化传承人石德华的带领走进纪念馆。
(图为九洞农民起义旧址)
队员们瞻仰了雕像,聆听了关于中共党员郭金福、石老发组织5000多名群众开展“抗兵、抗粮、抗款”斗争的介绍,在讲解员的讲解下,大家共同追忆郭金福、石老发等老一辈革命家浴血奋战、意义非凡的革命历程。一段段珍贵的史事资料,一副副泛黄的老照片,一件件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文物,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展现了九洞农民起义的脉络和细节,生动形象地展示了革命先烈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所作出的不朽功勋和卓越贡献。
(图为民族文化传承人石德华向实践队伍讲解)
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团队成员深刻的认识红色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它不仅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瑰宝,更是我们思想和精神世界的组成部分。身为青年学子应积极的传承与发扬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传承红色基因。铭记光荣历史和英雄事迹,传承和弘扬伟大精神,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营造保护革命文物的浓厚氛围,共同让红色基因绽放时代光芒。
(图为实践队伍于纪念馆门前合影)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