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西北大地,绵延万里的黄土高原之上,一座名叫榆林的古城巍然挺立。这座城市枕着历史和风沙而眠,从高原上吹来的风裹挟着千年的颂歌和叹息。在榆林城北四公里的红山之上,一座高大的古建筑巍然屹立,它坚守祖国边关,默默讲述着这片土地悠远的故事,它就是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台”的镇北台。
蒙汉和议 镇北台起
镇北台长城景区位于陕西北部,陕甘宁蒙晋五省交界金三角,榆林城北三公里处,是由镇北台、明长城、款贡城、易马城和塞上自然风光组成的历史人文与自然生态一体的风景名胜区。主体建筑镇北台巍峨挺拔、雄伟壮观、蜚声中外,是万里长城遗址中最为宏大、气势最为磅礴的建筑。它被称为“万里长城第一台”,与山海关、嘉峪关、镇北台并称为长城三大奇观。
明万历三十五年至万历三十六年,镇北台在涂宗浚的主持下修建完成,它是明朝“隆庆议和”与“和平互市”的产物,是“蒙汉一家”和开创边关和平环境的历史见证。镇北台依山据险,雄踞于红山之巅,控南北之咽喉,扼三秦之要冲,为古代边关贸易、民族和谐做出特殊贡献。
威武高台 历史回廊
镇北台建在款贡城内,整体建筑呈正方梯形样,共分四层,形如宝塔,外砌砖石,内夯黄土,方正整齐,雄伟壮观。
镇北台的一层为台基座,周长320米,占地面积5056平方米,原是守城将士驻扎休息、练兵习武的地方。四周为墙垣,东墙南侧开设城门,东南角内侧铺置马道,通达墙顶。二层高16.6米,周长130米,南墙中部开设券门,券门横额石刻“向明”二字,为涂宗浚所书,北面有“镇北台”石刻,原为涂宗浚所书,被毁后于1986年由魏传统将军重新题写。
三层高4.1米,周长88米。四层高4.4米,周长35.4米,每层四周设置垛口、望孔。台顶面积为255平方米,登上台顶,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交会的万里长画卷尽收眼底。台顶原来建有砖木结构哨楼,竖立帅字旗杆,清末时坍塌,站在此处,猎猎西风呼啸而过,当年镇北台威严高耸、士卒肃立、旌旗招展的肃穆场面在眼前鲜活了过来,民国初年建成硬山顶砖木结构房屋,70年代后期坍塌。镇北台设计精巧,上下联通,从第二层券洞内和三、四层墙体外设置的砖石踏步可通达各层。
在镇北台内部,还有两棵饱经风霜的老榆树,它们与镇北台同龄,驻守此地百余年,见证了历史的兴衰,也见证了华夏文明的发展。历史上,榆林北部和红山一带榆树成林连片,榆林城因此而得名,但由于战乱和灾荒,再加上戍边军士与边民的大量屯田垦荒,大量榆树被砍伐,到今天红山周围已经很难见到这种榆树了。然而,当年修筑镇北台时戍边战士种下的两粒榆钱,却在坚硬如铁的夯土中生根发芽,成长至今。这两棵老榆树经历四百年春秋,但“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浓”,在日月更替之中,如这座古老的建筑一般巍巍伫立,历久弥新。
和平互市 交融文明
庭树不知人尽去,春来还发旧时花。这座历史遗迹里,早已不见当年戍台将士巡游、守城的身影,人们只能透过苔迹斑驳的女墙垛口和踩踏磨损的甬道城砖,遥想当年长城脚下横刀立马的恢宏军阵,聆听昔日镇北台上金鼓齐鸣的显赫声威。
数百年来,镇北台与万里长城一起承担着延绥镇八百多公里的边防重任,肩负着化止干戈、创建祥和边关的使命。今天,镇北台虽已不用承担曾经最基本的功能,但其深厚的历史底蕴,苍凉凝重的壮观雄姿,仍然在展示着无穷的魅力。进入新世纪,镇北台已成为中外人士探寻历史渊源、研究长城文化、体验人文休闲和旅游观光度假的绝佳胜地。
观于苍古,沧海横流,岁月成碑。四百年来,镇北台扎根黄土,和长城相伴;守望古城,与时代俱进。四百年倏忽而过,站在人类历史世界的文明格局上,绘于镇北台上风雕雨蚀的痕迹,不仅寓意江山安定,也将赋予这片土地山水相依,守望相助的全新时代内涵。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82 3641 3660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