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本水墨 40cmX65cm 陈顺林(页八莽夫) 贵州化屋村
巨然墨法、自米氏父子、宾翁之意象、得其传承,虽“土”而不失根性。—林子
2023年12月,我千里迢迢从贵州山区来到西湖附近的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与赵无极作品见面,1985年是赵无极从巴黎回杭州讲课,那时的我也就是刚刚出生在贵州的乌江河畔的婴儿。
看展前的徘徊
回想2016年我在欧洲游学主要研究西方艺术史论的现代化印证。我当时极度地想找一张赵无极看看,但是他作为“法国国父”级别的大艺术家,基本上不可能能见到作品展出,每一张都价值连城,是不可能随意展出。于是我心心念念带着妻女,直奔杭州。也是疫情5年以来再出贵州,说起来真的成为了“山中的青蛙”。我给妻说:“这次不去,可能再也没有机会见到如此全面的赵无极个人展了”。要知道这种大型展览是国家富强的力量才有这样大规模的赵无极作品展览。12月10日到西湖附近住下。
与赵无极的“共鸣”
法国前总理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总顾问,多米尼克·德·维尔潘写到:
“在成为一位"中国画家"的道路上,赵无极经历了个人成长必经的三个关键阶段:认知的塑造、冲突与碰撞、内涵与提升。人们普遍认为身份是与生俱来的,其实不然。身份是通过个人实践、反思和升华获得的产物,直到生命最后一刻才尘埃落定。身份不是一种存在状态,它是一种多元的、矛盾的,主导我们内在变化的重要能量。赵无极的成长之路与中华民族在过去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路径相似。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中国与僵化思想做斗争,经历了文明古国的国力衰落,在前所未有的劫难中不断求变。在这一过程中,有着丰厚文明底蕴的中国脱胎换骨,孕育出独一无二的现代性。中国的境遇与启蒙时期的欧洲也有相似之处。启蒙思想发源于18世纪欧洲艰涩的学术传统,需要与外界碰撞。对于欧洲而言,中国就是这个神奇的"外界"。欧洲对中国的崇尚虽有盲目之嫌,却也一直延续了下来。时至今日,欧洲人依然痴迷中国的瓷器、家具、绘画,甚至科举等制度。18世纪,中国元素走进欧洲装饰艺术,部分是因为欧洲人迷恋华丽的异国情调,部分也是因为他们对揭开中华文明神秘面纱的渴望。
赵无极借鉴了中国传统绘画中像雾霭一样笼罩在中国山水之上的光。中国幅员辽阔,地貌多元:从南方的热带岛屿到严冬寒冷的内蒙古草原,从深墨绿色的满洲里森林到仿佛镌刻在永久积雪线上的山脉,从层层叠叠的梯田到曲折广阔的河流以及河流冲刷形成的冲积平原。然而在这万千山水之中,也有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统一性:人与自然同呼吸,彼此融入。这诠释了中国山水画的核心思想﹣﹣天人合一。
更重要的是,赵无极重新发现并采用了宋代山水画的原理。当他谈及中国绘画,他往往指的是宋代绘画。宋代的艺术作品通常具有创新性,后世多有模仿。矛盾的是,赵无极总是在东西冲突中领略宋代山水画的丰富内涵,尤其是意大利画家的作品,比如契马布埃(1240-1302)。赵无极谈到自己早年参观美术馆的经历时说:"这让我想起了中国的山水画……金色部分给画面造成圆洞,这些圆洞使画面得以呼吸。金色的光环造成奇特的透视,雾霭将画面分割出层次,多么神奇的构图。"最终,西方作品中的东方美学让赵无极回到了本源。"西方强调形。而中国,至少是宋代之后,强调的是神。"一切都没有改变,在"隐匿了八个世纪之后,最根本的考验"依然存在。
赵无极的个人之路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近现代中国艺术的发展之路。经过近一个世纪的质疑和探索,中国艺术逐渐繁荣。在艺术史上,西方色彩过于浓重,而中国艺术需要寻求自身的定位(赵无极)寻求现代西方艺术与中国艺术的融合,实际上,二者之间更多的是一种冲突对立的关系,由此可能生发出新的内容。中国文明自19世纪以来经历了诸多冲击,最终在自身的语境中得以确立。”
维尔潘按照西方的逻辑,跨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方式,来阐述了赵无极的创作历程以及呈现面貌。然而我尝试着用东方的语系,再次梳理赵无极的几个时期。
“青铜”时期的无极
在观展过程中,我发现早期的赵无极十分虔诚地追逐自己的艺术方向。同时我更多地看到他早期的“追寻”计划,以青铜和石鼓文为契机,巧妙地结合油画家“克利”的符号与图示,用油画材料书写出“故乡、民族、家园、爱人、画像砖上战役”等等。并结合了石板画的肌理与手法,巧妙呈现在画布上。这是多么聪明的结合,他一下子找到了,材料与东西方的融通道路,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进入了艺术的世界。青铜时期的赵无极就是一个难得的“天才型”艺术家。
“人文与自然”相互印证期
从青铜时期的无极一直在反思,是否有更多可能性,从文本走向自然。于是尝试着去掉青铜期的“符号”,把符号装换成理所当然的草木与自然中的“光、水、气”,以至于四季变化相互交融。于是迈向了他的新时期,中国样式现代化的开启。这种开启是画面技术而来,属于肌肉记忆的开启。而非理论,也非艺术头衔与地位的能换来。这种开启方式非常简单,就是“勤奋+勤奋+勤奋”,别无他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自己艺术的彼岸。
致敬与狂想曲
第三个时期,一开始毫无疑问,致敬中国古代山水的众师。致敬塞尚给予的艺术精神向往与“圣维克多山”的指引。于是用油画装换了南宋小品的气息,同时有一丝明代董其昌的山水样式深入其中。董其昌与塞尚惊人地相似,他们依托“山”而追寻艺术的精神呈现,也是中国样式现代化的实践成果。
老年的“蓝色海洋”与“洞”的追述
老年期的作品也可以叫“蓝色时期的赵无极”,他试图在蓝色海洋里,追逐自己的存在与逝去的意义。于是他画了很多关于“洞”的视觉主题油画。洞,是并非地理名词,而是深沉的“精神向往”。他依旧在追问“我从哪里来,将去往哪里呢?”在生命终结的前期,一切人类的共同思考的东西,身体消失后我们都会追问,精神是否回归何处?是什么样子呢?通过我们出生的“通道”,也就是“洞”的这个概念提出?这个视觉通道,摒弃了是东方与西方文化的问题,而是回归到“人类”,“人”生物这个本体来进行阐述,也去掉一切表现技能。把绘画作为通往“精神”的媒介,以“画”入道、成道、得道、证道,最后呈现的是无极之道!
作者简介:
陈顺林,贵州黔西市仁慕村人。艺名:页八莽夫,画家,诗人、艺术评论家。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82 3641 3660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