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7日是第20个世界高血压日,今年继续以“精准测量,有效控制,健康长寿”为主题,呼吁公众做好高血压的预防和管理。当前,高血压已成为危害公众健康的重要心血管疾病之一。然而,我国高血压的认知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仍然不足,实现有效控制高血压,做好规范“限高”并预防并发症任重道远。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高血压科主任王继光教授指出:“从调查数据来看,我国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粗率高达27.9%,预计患病人数已达2.45亿。但只有46.9%的患者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且实际血压得到控制的只占到15.3%。显然,这与‘健康中国2030’提出的‘我国高血压控制率达50%以上’的目标存在着显著差距。” 面对庞大的高血压患者和潜在高危人群,提升其对高血压疾病危害的认知、加强对于心肾综合管理、早筛早诊的意识已刻不容缓。
筛查需趁早,“限高”不佳累及心肾
高血压的诊断不能“靠感觉”,不少患者在早期感觉不到异常。一般而言,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血压≥140/90mmHg即可确诊为高血压。超重和肥胖、过量饮酒、长期精神紧张都是引发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然而鲜有人知的是,高血压若控制不佳,肾脏、心脑血管等靶器官都可能受到损害。
随着血压水平升高,终末期肾病的发生率会明显增加,重度高血压患者的终末期肾病发生率可达到正常血压者的11倍以上。“高血压对肾功能的危害不容小觑,两者互为因果,互相加重。临床上我们会遇到高血压患者有夜尿增多、蛋白尿的现象,其根本原因就是高血压对肾功能的损害。”北京协和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李航教授强调,“高血压患者,尤其在高血压病程长、高龄、或者合并糖尿病时,应定期检查尿白蛋白排泄量,如监测尿白蛋白/肌酐比值或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量等;并检查肾小球滤过率(eGFR)等指标,做好早期的筛查和干预。”
此外,由于血压水平与心脑血管病发病和死亡风险间密切的因果关系,高血压已成为我国居民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增加的首要危险因素。其中,脑卒中是我国高血压人群最主要的并发症,冠心病、心力衰竭、左心室肥厚、心房颤动等并发症也不可忽视。
血压心率双管齐下,方为有效“限高”
高血压患者常伴有心率增快,长期心率增快可导致血压的进一步升高,直接损伤动脉、心脏及其他靶器官。王继光教授提醒:“高血压患者在控制好血压的同时,也应关注心率,以降低猝死、心肌梗死等严重事件的发生风险。
根据多部指南和共识的指导意见,我国高血压患者在静息心率>80次/分时,即应采取措施进行干预。一般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应控制至<140/90 mmHg,心率需长期稳定在60-80次/分。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建议平时可以保持有计划的运动,来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耐力。饮食上,除了控盐、戒烟、限酒以外,心率较快的高血压患者也尽量避免咖啡和浓茶这类会让交感神经兴奋的饮食。必要时可以启动药物治疗控制心率,将心率稳定在60-80次/分。
三高共管保护心肾,迈向更好健康结局
高血压与糖尿病、高血脂这“三高”互相影响,使患者受到1+1+1大于3的健康损害,对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治疗负担。数据显示,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将增加3~4倍,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可增加6倍,发生卒中的风险增加近8倍。
王继光教授表示:“高血压患者需树立三高共管的理念,按照医嘱及时进行长期规范治疗,不可随意减药、停药,对于各项指标要进行综合管理。医生在选择药物时也要综合考虑疗效、器官保护、安全性和依从性等因素,帮助患者获得更好的远期健康结局。”
李航教授强调:“对于慢性肾脏病患者而言,最主要的目标是延缓疾病进展,尽可能缓慢地进展到终末期。在这个过程中,心肾共管,避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尤为重要。而‘三高’作为导致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的原因之一,亦要求我们从源头上共同管控。”
高血压防治就像行车上路,需要遵守“交通标志”指示:除了关注血压“限高”多少,还需要关注心率是否“超速”,更要积极配合,进行定期“停车检查”,以防止三高共存或合并心血管及肾脏疾病带来的“行车风险”。早筛早诊,方能更好控制疾病风险;长期综合管理,方能实现更佳健康结局。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82 3641 3660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