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星歌计划”支教团队抵达云南省元阳县,在上新城乡风口山长青小学给小同学们带来建筑类泛文艺教育,开展为期11天的暑期公益夏令营。
在红河州团委、风口山长青小学领导们、爱心公益人士汤一平先生等的支持下,依托扎实的专业基础,借助当地建筑文化资源,结合孩童们的渴望与心声,“星歌计划”支教团队制定出包容各民族文化特色的美育课程群——以建造和地域文化课为主导,辐射扩充摄影、音乐、美术、心理、体育系列课程,旨在以美育为媒介引领孩子们发现民族文化的光辉,认知外部世界的辽阔。
筑美于心,发掘真我
“大家会发现,哈尼梯田中的水层级而下,那山上的水是从哪儿来的呢?梯田水源的秘密就在于……”地域文化课程负责人毛尚香向小同学们娓娓道来。
从哈尼梯田,到云南磨菇房,再到江南水乡……每一个地点与景观浓缩着独特的人文气息,在小同学们心中建立起对一个地域的认知。课程中通过绘画、拼贴、搭建等方式将一处处景上升至一个个文化符号,激发同学们对各民族地域文化的赞叹。
图为夏子骁同学在画校园地图。陈一祥 供图
而在建造课上,建造课程组以形式中的“平面”和“立体”概念引入,解构了同学们心中认为很复杂的建筑物,认识到“一栋建筑好似由几个‘方块’构成”。同学们通过建造课还了解了建筑的基本构成,如墙、柱、梁、楼板等,并以人为尺度协同合作测量了各部件的尺寸,深刻感受到建筑与人的紧密联系。最后,同学们利用材料,小组一起制作完成“梦想家园”模型,在锻炼齐力合作的同时尽情发挥想象。
图为小组共同完成“梦想家园”。陈一祥 供图
除此之外,摄影课程的光影与构图认知、美术课程的拓印与染纸、音乐课程的音阶与节拍教学、心理课程的自我认知、体育课程的科学拉伸都给同学们带来启发,激起心中的向往与热爱,从而使每位同学慢慢探寻真正向往的事物与真正的自我。
化泥为陶,实践筑梦
7月19日,在红河州团委、上新城乡中心小学校长李文光、原校长李福明等的支持下,“星歌计划”支教团队携参与此次夏令营的49名学生走出校园,前往傣陶文化与多肉植物文化示范村——那里村。同学们实地体验制陶工艺并感受村庄气氛,并在当地开展乡村经济结构调研和记录活动。
当同学们一同走进元阳傣陶传承创新基地后,师生们均被眼前造型优美、端庄素雅的傣陶器皿所震憾。据当地荣誉村长卢亦辰介绍,目前傣陶产业除了手工制作、技艺传承外,还引入了机器助力傣陶部分环节的加工,从而提升生产效率。而那里村正是借助傣陶的透气透水与多肉植物的景观作用实现了多产业融合发展。
选材、制坯、装饰、烧制……傣陶制作过程的每一步都极为关键。看到制坯的金属台面后,同学们蜂拥而上,在老师傅的带领下实践制坯过程。陶土与台面的固定,土与水的比例控制、手形的固定等,每一个环节都不允许出现丝毫差错。虽然“屡战屡败”,但所有同学都满面笑容地继续尝试。老师傅精湛的技艺激发同学们思考自己的人生梦想,同时也从最终成形的陶坯中感悟到实践的魅力。
图为三名同学聚精会神制作陶坯。陈一祥 供图
民族交融,共吟星歌
此次夏令营中,“星歌计划”支教团队将民族交融作为线索与初心贯穿始终。
课程方面,美术课以云南蜡染传统纹样为出发点,向同学们教授“四方连续纹样”概念;建造课则向同学们介绍各民族的传统建筑样式,讲述建造智慧等等。课外实践方面,在“那里村”实践中,同学们统一穿着民族服装,展示民族风彩与民族团结。而在每天夜晚的“星歌夜会”环节,支教队员们与同学们围坐在操场上,共同分享民族风俗,增进师生情谊。
图为“那里村”实践结束时师生大合照。李彦甫供图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带给孩子们全新的知识,培养他们对美的感知,更激发了支教团队所有成员对自我的重新审视和对教育的思考。小同学们的每一张纯真的笑脸都深深地烙在每一位队员心中,激励着“星歌计划”支教团队继续打磨创造更优质的建筑类泛文艺教育,深入思考支教背后的责任与意义。(陈一祥)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7 3889 8464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