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名学子联千村万户,“青”力“犇”赴乡村振兴。材料与化学学院“纺”村“织”梦调研团在刘思良副教授的指导下前往淮南市开展暑假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对当地发展现状的调研,实践团的成员们见证了乡村振兴政策实施后当地的巨大变化,针对当地纺织企业遇到的工艺难题实践团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提出了解决策略。“纺”村“织”梦实践团旨在通过“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图为团队成员出发前在勤政楼门前合照。通讯员 张慧茹 供图
科技赋能产业发展 校企合作筑就新篇
实践团队来到了位于淮南市谢家集村的南澳地毯公司。在技术工程师的带领下,团队深入生产一线,观摩和学习无纺地毯从原料到坯布半成品到贴标打包的全过程。南澳公司的负责人张部长向实践团提出了产品实际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实践团在学习调研过程中积极发问,了解详细的工艺流程和技术参数,与指导老师进行深入探讨后,点出了可改进的加工节点,提供了一些有效的解决想法,同时团队向企业介绍了生物质基阻燃材料,为实验室产品落地搭建小试平台,进一步推动了“产学研”融合的校企合作模式。
图为团队成员与南澳地毯公司领导合照以及在生产车间学习。通讯员 张慧茹 供图
地域文化厚史为鉴 筚路蓝缕初心不改
为了揭开淮南地域文化的面纱,感受文明的魅力。团队在南澳地毯有限公司程部长的带领下,实践团一起参观了春申君陵园和淮南市博物馆,伴随着春申君“受命赴秦”“春申止戈”等故事娓娓道来而了解到企业发展历程与艰苦奋斗精神。走进淮南遗址—淮南市楚文化博物馆,通过文物再现了“淮南故事”,了解淮南古代文明发展的重要历程。位于博物馆三楼的汉代铜镜特展,给实践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铜镜不仅是修整容貌、端正衣冠的用具,更是时代兴衰的见证者和记录者,实践团成员们在观展的过程中也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进而以镜正衣冠,以史鉴古今。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春申君陵与淮南市博物馆。通讯员 张慧茹 供图
校友恒念母校情缘 殷切教诲安农学子
实践团与南澳企业内胡部长和黄部长分别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在交谈中,胡学长殷切嘱托实践团的成员们:“理论不可能完全运用于实践,在实际工作中仍要保持学习态度,积极掌握新环境下的新事物,持续学习学会学习、深究学习才能成为企业和社会需要的人才。”黄学姐是南澳的质检部部长,就职以来,为公司贡献自己所学,使公司的专业化水平得到提升,带领团队建立健全了质量管理体系,率先通过了ISO/TS16949质量体系认证,为淮南市纺织产业的发展贡献了安农力量!
图为团队成员与在南澳工作的安农校友深入交流。通讯员 张慧茹 供图
乡村行-看振兴 千万工程青年挺膺
实践团成员们走访了淮南市“第六届全国文明示范村”的北梨园村、“多肉种植基地”莲花村以及砂里岗村,了解了乡村振兴实践中聚焦村民最急、难、愁、盼的问题,真正做到服务村民、振兴乡村。通过入户下田走访,实践调研团得知,有不少户农民了解并支持“小田变大田”的政策,它让无法种植的小块地和其他田地合并,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改善了耕种环境,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可利用性,统一管理方式让农民少份力、多分利。调研团向村委会及村民介绍遇到在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可以通过安徽农业大学网站进行联系,安徽农业大学各部门和各位专家会以饱满的热情回应乡村振兴的需要。实践团成员们指导村民合理利用媒体、网络资源,将汗水更大程度的转换为经济收入。村民淳朴的笑容坚定了团队成员对于乡村振兴的决心和使命担当。
图为实践团走访田间地头了解乡村振兴实践中农户实际生产问题。通讯员 张慧茹 供图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此次实践让团队成员深入生产一线,深切感受“企业出题-院校答题-社会判题”的校企合作模式,也深刻领悟了地域文化对于一个地方的深远影响,体会到农民与土地关系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实践团成员将自身所学赋能企业产品附加值,借自身资源宣传地域文化与历史内涵,用自身能力助力乡村振兴,推进美好乡村建设。
图为实践团在淮南市某公园合照。通讯员 张慧茹 供图
供稿人:王鑫 张慧茹 张旭涵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7 3889 8464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