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进入九月,秋高气爽、桂花飘香,一轮圆月高高照,家人团圆,月下围坐,望月闲聊……这些美好的场景已在我国传承千年,然而今年的中秋节有点不一样。
据新华社消息,今年的农历八月十六,将迎来本年度第二次“超级月亮”。届时,如果天公作美,那一轮圆圆滚滚的“白玉盘”将陪伴人们一起进行赏月、吃月饼、提花灯、猜灯谜、饮美酒、吃团圆宴、放天灯、共祈福等中秋传统习俗活动。
作为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自古以来人们对月亮的想象与描述从未停止,在与月亮相伴的时间长河中,中华民族不断丰富着中华文化、让“嫦娥奔月”的理想照进现实,诠释穿越时空的文化浪漫。
古人“逐月”,不断丰富中华文化的浪漫表达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中秋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仅次于春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在中秋节发展与形成的过程中,流传着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玉兔捣药等浪漫神话传说,祭祀土地、祭月仪式、吃月饼、“跳月”——在月圆之夜歌舞狂欢等民俗活动不断盛行与传承发展,为后世创作各类文化作品留下浪漫的想象空间。
中晚唐时,中秋赏月已经成为了全民习俗。百姓们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出门赏月,文人骚客也趁此时光吟诗作对、倾诉哀思。时序更迭,华章日新,望月寄托情感、饮酒作诗逐渐成为常态,涌现了李白、张九龄、张若虚、孟浩然等著名诗人,持续诞生了许多流传后世的千古绝唱。
唐朝一代名相张九龄中秋之夜遥念远方写下诗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满篇以江为场景、以月为主体,寄托离愁别绪,表达迥绝的宇宙意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出自李白创作的《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当代流行歌手将此诗编排成旋律优美、朗朗上口的歌曲,在新时代赋予诗歌更为别致和浪漫的色彩。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在流传千年的诗句中不难看到古人心中的“登月梦”,他们也在为实现这个梦想不断付诸实践——现见中国古籍最早对海洋潮汐现象作出科学解释的,是东汉著名学者王充,其在《论衡·书虚》篇中提出:“涛之起也,随月盛衰。”指出潮汐的涨落是随月亮的运动而发生的;在成书于大约公元前1世纪,我国最古老的数学专著同时也是伟大的天文学著作《周髀算经》中得知,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知道了月亮本身不发光,是凭借太阳的照射而明亮的。此外在夏朝,人们以月亮运行周期编制阴历历法……除了咏月叹月,我们的祖先也为“逐月”付出了不懈努力。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中华民族代代相续,创作出了许多以恒月为题材的优秀作品,推动着与月亮相关的文化习俗、神话传说持续风行与创新发展以及“逐月计划”的研究与尝试,展现了中华文化独有的浪漫情怀,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中华文化的诗意与美好。
“今人逐月”,理想照进现实的浪漫追逐
关于中秋节的神话传说有很多,但是最经典的莫过于“嫦娥奔月”。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工程分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历经16年的长期准备与技术攻关,实现了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嫦娥四号的发射运行,并在2020年12月17日,实现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返回地球,为探月工程“绕、落、回”收官,至此,“嫦娥奔月”这个古老浪漫的神话正逐步照进现实。
上图为2022年6月14日拍摄的“超级月亮”(新华社发 胡攀学摄);下图为2023年4月19日拍摄的展出中的月壤颗粒正交偏光显微照片
“嫦娥工程”是一场浪漫的科技版“逐月”。中国首颗绕月人造卫星被命名为“嫦娥”,名称顺其自然地来自“嫦娥奔月”这则古典而浪漫的中国神话传说;月球车的命名延续了“嫦娥”的故事,经过数百万网友的票选,被定名为“玉兔”,与“嫦娥”一道奔月;经过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确认通过的“玉兔”月球车跑了一圈的那块地方,被命名为月球上的“广寒宫”,附近3个撞击坑分别被命名为“紫微”“太微”“天市”;作为地月信息联通的“天桥”,嫦娥四号中继通信卫星被命名为“鹊桥”,这个名字来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这一系列宇宙级别的中国式浪漫标志着如今的中国人有了更多仰望星空的能力,“嫦娥奔月”的梦想逐步照进现实,其背后也是一代又一代中国航天员奋力书写并结集汇编而成的中华民族奔月新传奇。
2024年3月20日8时31分,探月工程四期鹊桥二号中继星由长征八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升空。新华社 杨冠宇 摄
2024年6月4日,嫦娥六号着陆器携带的五星红旗在月球背面成功展开,这是中国首次在月球背面独立动态展示国旗。据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周昌义介绍,这面五星红旗是用玄武岩石拉制而成,在月球上一万年都不会消失;紧接着携带月球样品的嫦娥六号上升器自月球背面起飞,随后成功进入预定环月轨道,至此,嫦娥六号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和起飞。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中华民族对月球的探索不会止步于此,中国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真正让“嫦娥奔月”的浪漫神话变成现实,不断诠释“逐月”背后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的独特浪漫。
“逐月”与品酒,穿越时空的浪漫传承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华民族在“逐月”的过程中,虽然形式不断发生变化,但是中华文化不断得到丰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每逢中秋佳节,中华民族抬头仰望的是同一轮明月,吃的是寓意阖家团圆的月饼,深藏在中华民族心中的文化价值与情感意义不曾改变。
佳节团聚从来都需要美酒相伴,跨越700年,泸州老窖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用一口正宗浓香,守护每一个团聚时刻。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月光轻柔,映照千古柔情。今年中秋节,泸州老窖联合中国非遗皮影戏推出“中秋举杯月更浓”节日短片,将中国经历代皮影艺人薪火相传,极具民族特色、饱含乡土气息的艺术表演形式皮影戏与中国传承700年的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相碰撞结合,在“月圆人亦圆”的节日氛围里,带领人们一同穿越时光长廊,透过光影交织的盛宴,品味传承千年的民俗之美和感受其中缓缓流淌的诗酒音符,创新中华非遗文化的浪漫传承。
“八千里月映山河,700年浓香如故。”跨越时空,泸州老窖一直秉承着匠人匠艺的精神品质,致力于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每年“龙抬头”举办的封藏大典,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酒文化行业典礼;打造并连续举办八届的国际盛会“国际诗酒文化大会”,现已成为讲好中国白酒故事、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彰显文化自信的窗口;开展“让世界品味中国”全球之旅活动,为优秀民族文化的国际化传播树立了标杆……泸州老窖不断丰富文化表达的种种努力又何尝不是文化传播领域的“逐月计划”呢?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当代“逐月”之人不曾见到古时明月,但今日明月曾照耀古代“逐月”之人。放眼当下、着眼未来,中华民族对月亮和宇宙的探索从未止步。古与今,中华民族将不断继承前人梦想,为真正实现“嫦娥奔月”的理想接续奋斗,持续创新诠释中华文化的浪漫。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7 3889 8464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