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宁波大学“古道寻心”社会实践团前往江西省,寻访上饶市的娄谅故居,抚州市的陆象山、吴康斋故乡,南昌市的宁王府遗址,并去到贵州省修文县溯源求索,以历史眼光看待阳明心学的发展与嬗变,更好理解其内涵。
在上饶市,娄氏后人娄利东老师向队员展示讲解了《杏阪娄氏宗谱》,讲述娄氏一族的历史沿革、血脉传承。这一珍贵的历史资料经过宗族的世代守护,被保留了下来,对娄谅以及阳明学的研究有着宝贵的借鉴意义。在娄老师的带领下,实践团去到了娄谅故居,这同时也是饶城传承至今最古老的民居建筑,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三进院落正在整改修缮,在红石青砖砌成的牌坊式大宅门上方,“理学旧第”四个楷体大字镌刻在一块雕着缠枝纹的青石上。
古道寻心社会实践团前往抚州市金溪县青田村,拜谒陆象山墓。实践团献上鲜花,三拜致敬,以这样一种朴素而庄重的方式,表达对这位思想巨擘的无限敬仰与追思。在江西省书院研究会理事洪志文陪同下,众人前往大儒家庙,洪老师介绍了陆九渊所在的陆氏家族以及陆九渊的成长轨迹。
之后,实践团成员又前往吴与弼先生的家乡——崇仁县,在吴康斋先生墓碑前,众人更深刻地感受到了时间的无情,青石碑静静伫立在荒芜的土地中央,一块青石碑已然开裂,上面的碑文只依稀可辨为“聘君康斋”,大概是为了纪念康斋先生被聘为太子之师,表达对之的敬仰之情。吴与弼是明初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将理学从朱熹的智识转向注重内省功夫,其所开创的“崇仁之学”对明代学术和教育思潮的兴起具有“启明”的作用,对后世学术思想影响深远。
实践团成员朱吴仪深觉此次“重走阳明路”之行意义重大,使她对抽象的理学概念有了更为直接的理解,“这是跨越时空的文化传播,他们继承并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实际上也是践行着大儒们的思想,我想当此次实践为他们的行为注入文字时,理论在我的心中不再是空洞的话语,我们会更明白其内涵。”
在抵达阳明先生的悟道之地贵州龙场后,社会实践团来到了修文县龙场街道龙潭社区——修文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开展了“我从浙江来”“和你聊聊宁波大学”等一系列主题暑期课堂,以知促行,力行实践,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蛋仔派队蹲完!巴啦啦小魔仙队蹲!……”孩子们兴奋雀跃地比拼着,在取有趣的队名、做欢乐的游戏、紧握彼此的手的过程中,内敛腼腆的他们逐渐与初来乍到的小老师们熟悉起来,甚至愿意在游戏结束后鼓起勇气进行节目表演。
除了带孩子们绘制名牌、做游戏的破冰课以外,实践团还准备了“我从浙江来”“和你聊聊宁波大学”“神奇的人工智能”“心灵与安全同行”四节正式课程,结合PPT讲解、VR体验、动画视频展示、问题互动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寓教于乐,将浙江的人文风俗、与时俱进的科学知识、基础的安全常识等传递给孩子们。
“通过宁波学生暑期实践团来修文调研的机会,给二小的小同学介绍浙江、介绍宁大、介绍时代的发展,让孩子们有机会与来自浙江的大哥哥大姐姐进行深度的交流,对于大小同学来说都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修文县第二小学校长刘龙贵说道。
暑期课堂活动采取分组带管的模式,课上,每个小老师管理组内的几个孩子,以保证每个孩子的成长都被关注、每个孩子的表达都被倾听,在课后,小组老师陪伴小朋友们一起制做明信片、打羽毛球、打篮球。这种模式使得队员与孩子们之间除了课堂上的交流,也有了更为深入的心灵上的互动,孩子和老师都愿意将自己柔软、真诚的一面展现出来。
老师们的言传身教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他们会懂得课堂上应当遵守的纪律,不肆无忌惮地吃零食、大声说话、随意走动;他们变得更有礼貌,知错就改,有了矛盾会主动说“对不起”而不是互相指责;他们会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或喜欢或委屈。
团队成员钟圣兰说:“孩子们的成长让我对阳明心学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从孩子们的变化中我真正领悟到了阳明先生所谓‘新民’的教化之力。正如先生所说教育应‘导之以礼,养之以善’,只要受到正确的引导,这些有着自然野性、本质淳朴的孩子们是可以成长为正直善良且优秀的大人的。”
然而,有限的课程知识与短暂的相处时间是无法为社区的孩子们带去彻底的改变的,已经是第二次到修文参与暑期课堂活动的实践团成员宋亚文表达了她的看法,“对一些人有些许帮助或许就是支教的意义吧。愁绪、担忧、无奈、释然与爱萦绕心间,希望每个小朋友,都能拥有他们想要的璀璨的未来。”
实践团一路循着阳明先生的步伐,在学习心学的同时将之付诸实践,在实践中细化理解心学内涵,在新时代努力实现着“知”与“行”的真正合一。(钟圣兰,陈梦茜)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7 3889 8464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