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我心归处是敦煌》,我仅仅认为本书是樊锦诗先生的自传,描写的是樊锦诗先生从出生、求学、实习和到敦煌从事文物保护的人生经历。本书真实刻画了樊锦诗先生的人生故事,通过叙述先生到敦煌从事考古、学术研究和文物保护等工作。表现了樊锦诗几十年来从事敦煌文物保护工作的初心和使命。
细读本书,你会发现本书不同于一般的自传,本书刻画了段文杰、宿白等老一辈学者和樊锦诗的求学、工作和成长经历;表现了以樊锦诗先生为代表的敦煌文物工作者对祖国文物保护事业的献身和无悔追求;生动展现了樊锦诗先生他们那一代人对祖国文物保护事业的初心和使命,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不负韶华的无私奉献。坚守初心,不负韶华。我觉得这是本书要传递给读者的价值理念和人生追求。
敦煌是丝绸之路的节点城市,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画”闻名天下,是世界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阳关的所在地。“敦煌”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中张骞给汉武帝的报告,说“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敦煌莫高窟,是东西方艺术、文明的结晶;彩塑、壁画和经卷,是中华文明的明珠,世界文明的瑰宝。敦煌的故事,源远流长,天下无双。
1963年,一位自北大而来的江南才女,来到了这漠北的小城,可这一留便是一生。她扎根敦煌莫高窟,足迹遍及莫高窟的各个角落,只为将石窟文明重新昔日风采,让世人见证中华文明的璀璨与辉煌。她就是“敦煌的女儿”樊锦诗。
北大的精神传统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追求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考,奋力开辟新的领域,投身国家和民族最为需要的事业。作为北大的学子,樊锦诗用一生去追求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考、在新的领域开拓创新,在祖国和民族需要的考古事业中无私奉献,她尽其一生为世人展示中国传统艺术之美。
樊锦诗先生与彭金章先生相识未名湖,相爱珞珈山,相守莫高窟。对于两人的爱情,樊锦诗先生说,“为什么我们俩经过风风雨雨,还能够不离不弃?我觉得那是因为我们就是那个时代的人。我们是同学,互相理解。我们从来不会说“我爱你”,我们就是把最好的东西给对方。” 那个年代的爱情纯粹、简单,喜欢了就在一起。
一个樊锦诗,半部敦煌史。从百年前藏经洞经书的四处散落,到如今敦煌考古学研究的浩秩繁大;从漠北的无人区,到闻名遐迩的敦煌研究院;从常书鸿、段文杰到樊锦诗,几代莫高窟人写下一曲可歌可泣的敦煌乐章。在这本书中,樊锦诗以考古人的博识、艺术家的浪漫,将敦煌石窟的厚重历史与典雅艺术娓娓道来,带领读者踏上敦煌艺术的鉴赏之旅。
谈及自己的坚守,樊锦诗说,“有人问我,人生的幸福在哪里?我觉得就在人的本性要求他所做的事情里。一个人找到了自己活着的理由,有意义地活着的理由,以及促成他所有爱好行为来源的那个根本性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可以让他面对所有困难,让他最终可以坦然地面对时间,面对生活,面对死亡。所有的一切必然离去,而真正的幸福,就是在自己的心灵的召唤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那个自我。”敦煌的文化保护事业之所以重现昔日的光彩,这与以樊锦诗为代表的莫高窟人的坚守初心、无私奉献、开拓进取是分不开的。
新中国成立后,莫高窟的文化保护事业翻开了新的篇章,而樊锦诗是这一伟大事业的见证者、亲历者和守护者。在时代的浪潮中,樊锦诗以“祖国的需要为信条”作为自己的信念与誓言,坚守初心,无私奉献,不负韶华。樊锦诗的故事,是那一代莫高窟人的缩影,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对祖国和民族文化事业的赤子之心。本书记载了莫高窟人不忘初心、勇担使命的光辉历程,也是他们这一代中华儿女向新时代的致敬。(黄新辉 湖南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7 3889 8464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