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家治学到数字传承,一位青年传承者的跨界探索
导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进入深化实践阶段。在这股文化复兴浪潮中,一位兼具文化传承与科技思维的95后传承者引发关注——孟子76世孙孟元景,以"生命修行"为舟楫,在功法传承、数字化传播、非遗活化方面探索着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的破题之道。
第一章:千年文脉滋养文化使命
"翻开家谱那一刻,突然读懂何谓‘虽千万人吾往矣’。"出身江南文教世家的孟元景,自幼在工程师父亲与爷爷书房里与《二十四史》为伴。在由北宋范仲淹创办的苏州中学,少年用三年时间啃完诸子百家典籍,被师长评价"已触到文明底层脉络"。
当同龄人沉迷网游和题海时,他却在《道德经》、《南华经》中参悟道法雏形,从《管子》、《韩非子》洞见组织行为学,从《大学》、《中庸》、《传习录》感受经世致用的精神。这份超龄的学术积累,在南京读大学时期迸发能量——大三时为孔子学院院长刘永强教授著作《领导力中国道》提供部分核心框架,提出的"内圣外王解构模型"开始尝试"打通传统文化与现代理论的隔阂"。
第二章:以武入道叩问文明本源
"形意拳不是武术,是活着的《道德经》。"16岁拜入苏州武学大师吕有新门下,孟元景选择以最"笨"的方式触摸文化基因:十余年如一日站桩练气,从拳理中参悟"先天无极大道"的真谛。
这种知行合一的探索,在22岁产生质变——在形意门获得道家内修真传后,他敏锐意识到:"生命修行不是复古,需要构建适配信息时代的传承体系。"2019年开始探索新路,用区块链技术使得文化信息永续存在不可篡改;开发3D虚拟世界,让生命修行可以以娱乐化方式在虚拟空间流转;接入智能监测技术,将修炼量化成可视化的"性命双修数据模型";形成国际化潮流修仙IP引起各国数十万爱好者热议,获得APNews、Benzinga、MENAFN、Global Tech Time等上百家海外科技媒体报道。
第三章:科技赋能构建文化话语权
站在茅山上清宗坛的祖庭,这位年轻的道教弟子展示着最新成果:用AI修仙虚拟世界作为新时代道场,给国际市场喜欢道家与东方文化的道友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文化自信不是对抗,而是提供更高维的解决方案。"
在孟元景规划中,2025年将在国际上线"AI修仙IP大世界"测试版——这套融合道家精要与人工智能的产品,既可指导现代人进行生命工程修行,也能让不熟悉东方文化的国际友人在体验中建立心智认知。当他用区块链技术将水墨艺术和道教符箓具现时候,火凤资本创始人陈悦天惊叹:"感谢元景的尝试,开启了新篇章,技术和文化融合无敌了"。
结语
从孟氏祠堂到茅山上清宗坛,从形意拳架到生命修行工程,孟元景的跨界实验印证着二十大报告的前瞻判断:"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需要青年力量。"正如他在采访中所说:"我们这代人的使命,是让老子遇上区块链,让庄周对话元宇宙——这才是真正的文化深水区突围。"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7 3889 8464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