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及《“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创新组建“江苏非遗双语宣传团”,于寒假期间赴江苏省12个城市开展社会实践,通过双语影像、实地调研及创新传播等形式,推动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与国际传播。目前,团队已完成阶段性任务,成果丰硕。
团队成员线下开展实践合影
全域联动:系统筹备保障实践成效
实践启动前,团队成员与南师外院的指导老师们多次召开线上线下会议,优化实践方案,明确分工流程。通过专题研讨,各小组聚焦南京云锦、秦淮灯彩、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等11项非遗项目,制定规范化视频制作体系,确保内容兼具专业性与传播力,外院开放创新的学术氛围也为实践提供了支撑。外国语学院叶沅菲老师强调:“非遗传播需精准定位受众,通过创意叙事增强吸引力,实现文化价值与传播效果的双重提升。”
线上分享会及指导老师发言
创新赋能:双语影像搭建文化桥梁
依托南师外院的专业优势,团队成员深入非遗发源地,通过走访传承人、体验制作工艺、拍摄双语纪录片等形式,挖掘非遗背后的历史脉络与现代创新。在南京,成员以云锦的织造技艺为主线,展现云锦文化的古今融合;在苏州,镜头聚焦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精雕细琢,呈现从设计到成品的艺术之美;在无锡惠山泥人厂,成员亲身体验泥塑制作,以Vlog形式向海外受众生动传递非遗魅力。此外,扬州剪纸、南通蓝印花布、太仓江南丝竹、常州猛犸象牙浅刻等项目的调研成果,均通过双语数字档案及“非遗云展厅”实现线上线下联动传播。
团队成员参观南京云锦博物馆
团队成员学习了解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
团队成员亲手制作无锡惠山泥人
团队成员学习制作扬州剪纸
团队成员参观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
团队成员体验太仓江南丝竹
成果丰硕:数据见证青年力量
截至当前,这支由南师外院学子组成的团队累计跨越12座城市,走访7家非遗传承馆,对话4位国家级传承人,采集超30小时影像素材,并完成11项非遗技艺的中英双语数字化转化。成果通过校园展览、社区活动及海外社交媒体等多渠道传播,覆盖受众超5万人次。南京云锦传承人杨玉柱评价道:“年轻人的创意为非遗注入了新活力,双语传播让世界更直观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团队成员采访南京云锦传承人杨玉柱先生
步履不停:匠心续写文化新章
下一阶段,团队将在南师外院的坚定支持下,进一步完善“非遗云展厅”,推出系列双语短视频,并计划与海外高校合作举办线上文化沙龙,持续扩大非遗的国际影响力,充分发挥外院学子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创新精神。项目负责人石方雅同学表示:“我们希望通过青年视角的创新表达,让非遗技艺跨越时空,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文化纽带。”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非遗双语宣传团”队旗
此次社会实践,“江苏非遗双语宣传团”不仅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新思路,更彰显了南师外院青年在文化传承中的使命担当,为增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贡献了青春力量。
文:赵妍 金雯怡 陈美妍 高睿垚 路遥 石悦媛 王圆圆
图:江苏非遗双语宣传团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7 3889 8464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