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
唐山路南长生血液透析中心
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在血液透析过程中,这条人工建立的血管通道承担着将患者血液引出体外、经过透析器净化后再回输体内的关键任务。若将透析机比作水质净化器,那么血管通路就是连接患者与净化器的供水管道,其通畅与否直接决定着透析治疗的成败。
根据临床数据,血管通路并发症占透析患者住院原因的30%以上,其中感染、血栓形成和狭窄是最常见的三大问题。这提示我们,血管通路不仅是技术通道,更是需要精心维护的生物学界面。当通路出现问题时,轻则导致透析不充分引发尿毒症症状,重则可能引发败血症等致命后果。因此,理解血管通路的核心价值,是每位透析患者和照护者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血液透析患者常用的血管通路主要有三种类型,每种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用场景。最传统的是动静脉内瘘(AVF),它通过手术将患者自身的前臂动脉与邻近静脉直接吻合,形成血流丰富的血管通道。这种通路具有感染风险低、使用寿命长(平均4-5年)的优点,但需要6-8周的成熟期才能使用,且对患者血管条件要求较高。其次是中心静脉导管(CVC),通过颈内静脉或股静脉插入双腔导管建立通路,特点是即插即用,适合紧急透析或内瘘未成熟的患者,但长期使用易引发感染和血栓,通常作为临时过渡方案。第三种是人工血管移植物(AVG),当患者自身血管条件不佳时,可用合成材料在动静脉间搭建桥梁,其优势是成熟期短(2-3周),但存在更高的狭窄和感染风险,平均寿命约2-3年。临床数据显示,内瘘仍是首选通路类型,全球使用率超过70%,但具体选择需综合评估患者的血管状况、预期治疗周期和并发症风险等因素。 日常护理是血管通路维护的基石,需要患者和家属掌握科学的清洁与防护方法。对于动静脉内瘘患者,每日检查内瘘是否震颤或听到血管杂音至关重要,这相当于给通路做听诊体检;清洁时应使用温和肥皂和流动水,避免用酒精等刺激性消毒剂,清洁后需保持穿刺部位干燥。人工血管移植物护理更需谨慎,建议覆盖无菌敷料并定期更换,洗澡时可用防水膜保护。中心静脉导管则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每次透析前后用碘伏消毒接口,导管周围皮肤出现红肿需立即就医。所有类型的通路都应避免受压,睡觉时不要压迫通路侧肢体,穿衣时选择宽松袖口,测量血压、抽血或静脉注射时必须避开通路侧。特别提醒患者不要在内瘘侧手臂佩戴过紧饰品,更不可用该侧手臂提重物或做剧烈运动。这些细节看似琐碎,却是防止通路感染、血栓等并发症的第一道防线。
尽管日常护理能预防多数问题,但血管通路仍可能突发并发症,及时识别和应对至关重要。感染是最常见的紧急情况,表现为穿刺部位红肿、疼痛、渗液或发热,严重时可能引发败血症。若发现这些征兆,应立即就医,医生通常会进行伤口分泌物培养并经验性使用抗生素。血栓形成则表现为内瘘震颤消失或导管流量不足,此时需紧急超声检查确认,轻度血栓可通过溶栓药物处理,完全闭塞则需手术重建。狭窄问题多表现为透析时血流量不足,通过定期超声筛查可早期发现,球囊扩张术是常用的微创解决方案。值得注意的是,某些并发症可能叠加出现,如感染后继发血栓,因此出现异常症状时应全面评估。透析中心通常设有24小时急诊通道,患者应牢记紧急联系电话。
预防方面,除规范护理外,建议每月由专业护士评估通路功能,每3个月进行超声检查,这种主动监测能显著降低严重并发症风险。 预防性措施是血管通路长效管理的核心策略,需要医患双方协同配合。在医疗层面,透析中心应建立通路监测体系,包括每次透析前的流量检测、每月护士触诊评估以及每季度超声检查,这种三级筛查能早期发现狭窄或血栓迹象。患者教育同样关键,通过发放图文手册、定期举办通路护理工作坊,帮助患者掌握自我检查技巧。对于高危人群(如糖尿病患者),可考虑预防性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在技术层面,超声引导穿刺能减少血管损伤,新型抗凝涂层导管可降低感染风险。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国际透析指南已将通路保护纳入KPI考核,要求各中心每年通路并发症发生率控制在15%以下。这种系统化防控模式,配合患者的日常精心护理,能显著延长通路使用寿命,保障透析治疗的连续性。 血管通路的系统化维护需要建立多维度管理网络,其中专业支持与患者教育构成双重保障。透析中心应配备通路专职护士,负责定期评估、并发症筛查及护理指导,其专业触诊和超声检查能发现早期异常。血管外科医生的定期会诊则能提供手术干预建议,对于疑难病例可开展多学科讨论。
患者教育方面,除常规护理培训外,建议建立患者互助小组,通过经验分享增强自我管理能力。互联网+医疗模式也展现出优势,部分中心开发了通路监测APP,患者可记录每日震颤情况并上传异常症状,医生通过远程平台及时反馈。这种线上线下结合的服务体系,配合每季度举行的通路健康讲座,能显著提升患者依从性。最新研究表明,参与系统化教育项目的患者,其通路并发症发生率可降低40%以上,这印证了专业支持与患者赋能的协同效应。 血管通路作为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通道,其重要性贯穿于每次治疗的全过程。从内瘘的震颤触感到导管的日常消毒,从狭窄的早期识别到感染的危险信号,每个环节都关乎治疗成败。本文系统阐述了通路类型的选择、日常护理要点、并发症应对策略以及预防性管理体系,特别强调了患者自我监测与专业医疗支持的协同作用。
正如血管外科专家所言:保护通路就是保护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我们呼吁每位患者将通路护理纳入日常生活,如同管理慢性病般持之以恒。同时建议医疗团队定期更新通路管理方案,将最新技术如超声引导穿刺、智能监测设备等纳入常规服务。唯有医患携手,才能让这条生命之桥持续为患者输送希望。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张丽唐山路南长生血液透析中心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在血液透析过程中,这条人工建立的血管通道承担着将患者血液引出体外、经过透析器净化后再回输体内的关键任...
固废资源化利用领域,破碎技术的革新正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关键力量该系列设备采用合金钢主轴,可根据不同物料和需求选择多种不同的驱动形式,转速,刀型等,具备极佳的运行...
江苏旅游(德国)推广中心主办的2025中国(江苏)-德国(柏林)旅游同业推介会将于2025年9月18日(星期四)下午在德国柏林举行作为东西方文明对话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