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中医作为独特的民族医学,守护着中国人的健康。岐黄有术,本草无疆,以中医为依托的中草药拥有悠久的历史,据统计,目前药用植物有11146种,约占中药材资源总数的87%,是许多化学药物的重要原料。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科研人员从中草药细胞中提取出纳米囊泡体,称为“中草药囊泡”。中草药囊泡作为中医药学与现代科技结合的创新产物,其独特的药物传递方式和治疗效果,引起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为阐明中药药效物质基础,构建新型药物递送载体、创新中药剂型提供了参考。近年来,愈来愈多研究表明中草药囊泡富集特殊的药源成份,可在多种疾病中发挥独特的治疗作用,中草药囊泡研究逐渐形成了一个重要的中医药创新领域。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科带头人赵可伟教授,自1999年至今一直从事医学检验工作,拥有24年临床一线工作经验,长期致力于中草药细胞外囊泡、骨代谢疾病等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工作。多年来,赵可伟围绕细胞外囊泡研究领域独具中国特色的“中草药细胞外囊泡的研究和应用”这一建设方向,深入开展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覆盖了中草药囊泡研究的上游(基础研究)、中游(标准化和方法学研究)和下游(转化研究),以服务国家和省重大战略任务、增强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科研成果,走出了中西医结合的新道路,开辟了一片广袤的中草药囊泡新蓝海,推动了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发展。
中西结合 探索细胞外囊泡
有时候命运的安排就是这么奇妙,赵可伟是广东人,家族祖辈亦有行医者,且远近闻名,但是他读大学时却选择了学习西医。1999年,赵可伟毕业于广州医科大学后,被分配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人生兜兜转转似乎又回到了原点,他此后正式迈入了中医的大门。
学习西医出身的赵可伟,在中医药大学里从事科研,正是这样的缘分,才让他走上中西结合的科研之路,同时以传统中医理论和西医的技术,赵可伟传承创新、独辟蹊径,探索出了“中草药植物囊泡”。“当时,国际上也有不少研究植物囊泡的,而且成果也颇为丰富,但一直以来,关于中医中草药囊泡的研究却始终未成体系。”赵可伟说,就连“中草药囊泡”这个名字,都是他们团队自己提出并命名的。
赵可伟表示,中医能够传承几千年流传至今,是具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的,这也是为什么国际上植物囊泡研究难以成型,而我们的则能以中医实践基础支撑,形成“中草药植物囊泡”的原因。传统中草药具有独特的思维理念和简便验廉的优势,用现代的科学阐述中医药的作用原理,是国家与时代的要求。中草药囊泡来源于中药,它保留了中药的特性,其靶向性和生物活性与现代医学的精准治疗高度吻合,是中西医融合贯通的关键物质,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是中药现代化和精准化的体现。
比如,传统中药饮片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从古至今到现在依然在临床使用,但传统中药饮片也存在使用不方便、灰尘杂质较多、细菌污染严重、质量不可控、有效成分可利用率等诸多问题。而细胞外囊泡作为从细胞膜上脱落或者由细胞分泌的双层膜结构的囊泡状小体,广泛存在于细胞培养上清及各种体液中,参与细胞间通信、细胞迁移、血管新生和免疫调节等过程,被证实能够调节宿主——病原体的相互作用,参与传染性和炎性疾病、神经疾病和癌症等多种疾病的病理过程,同时在正常的生理过程中也发挥着介导细胞间通信的重要功能。
又比如,用来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中药骨碎补,自唐代入药以来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相传唐玄宗李隆基不幸摔断脚脖子,众御医竭力治疗依然毫无起色,随后张贴皇令向天下寻医问药,有位游历的郎中用一味叫“猴姜”的药,玄宗的脚伤很快痊愈。皇帝高兴之余,为此味药赐名“补骨碎”,并流传千古至今。骨碎补是一种具有补肾强骨功效的中草药,常用于临床治疗骨质疏松症、骨不连、骨折和关节疾病等骨相关疾病,但一直以来,我们仍未厘清骨碎补在抗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成分及其功能到底是什么。
赵可伟和团队经过深入研究,提出骨碎补衍生的纳米囊泡富含特定的生物功能分子,可作为一种合适的治疗纳米平台。为此,他们创造性地从中药骨碎补中提取细胞外囊泡,并对其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这种囊泡能够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分化,并且具有骨靶向性,它含有多种与骨碎补相同的功效成分,证明了其具有治疗骨科疾病的潜力,可应用于制备治疗骨科疾病的药物。基于此研究成果,赵可伟团队先后取得“骨碎补细胞外囊泡在制备治疗骨科疾病的药物中的应用”“续断源性细胞外囊泡样纳米颗粒在制备预防或治疗骨科疾病药物中的应用”两项发明专利。
这项研究成果为理解骨碎补治疗骨质疏松中的传统中医药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毫无疑问给赵可伟团队打了一针强心剂,他们确信了中草药囊泡的研究,将对中草药的机制及有效成分的研发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一条全新的中医药发展之路开启了。
开拓创新 开启医疗新赛道
目前,赵可伟担任中草药囊泡广东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中草药囊泡中试平台项目负责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检验科主任,同时还担任广州市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为了推动我国的中草药囊泡的研究,他将目光放到全国范围,寻找志同道合者,机会很快来临了。
2021年11月,第五届全国细胞外囊泡大会在广州召开,以此次大会为契机,国内首届“中草药细胞外囊泡研究与应用论坛”也成功举办,论坛围绕细胞外囊泡研究领域中独具中国特色的中草药细胞外囊泡作用机制和临床疾病的治疗等方面开展交流探讨,这也是国内学术界首次聚焦中草药细胞外囊泡研究。2022年7月,在广州召开“中草药囊泡研究与应用沙龙”;2023年5月,召开“第三届中草药囊泡研究与应用学术会议”,邀请了国际细胞外囊泡学会(ISEV)以及国内外本领域杰出专家就中草药囊泡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趋势以及面临的问题展开报告、研讨、交流等活动;2024年8月,举办“2024中草药囊泡研究与应用全球学术会议”,围绕中草药囊泡在中医药融合创新的机遇与挑战,通过专题报告、圆桌会议等形式,分享高水平研究成果,开展国内外合作计划,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
会议的连续举办引起了囊泡界和中医界方面专家的重视和兴趣,得到了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细胞外囊泡研究与应用专业委员会(CSEV)多位知名专家的一致肯定,并由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牵头成立了中草药细胞外囊泡研究与应用专家委员会,致力于推动国内中草药细胞外囊泡研究与应用的发展和壮大。以此为契机,赵可伟和他的团队将中草药细胞外囊泡研究带入了更多人的视野,各项创新性研究引起了国内外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
迄今,作为中草药囊泡的权威论坛及学术会议,赵可伟和他的团队现已牵头组织与举办三届中草药细胞外囊泡研究与应用论坛及两届学术会议,获得了国内相关领域专家的广泛好评。2023年4月17日,中草药囊泡广东省工程研究中心正式立项,由赵可伟任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心聚焦于中草药囊泡研究与应用作为突破的主要技术方向,主要围绕细胞外囊泡研究领域中独具中国特色的中草药细胞外囊泡作用机制和临床疗效与应用转化,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关键工艺研究并推动产业化应用,推进中医药现代化进程。
现如今,作为召集人和通讯作者,赵可伟已经发布了全球首个中草药囊泡研究与应用专家共识(2023年版),发表中草药囊泡相关高水平论文多篇,最高影响因子14.7。他还申请了多项相关专利和PCT并获得授权,研发的相关药物也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目前中草药囊泡标准化质量体系正在建立阶段。赵可伟表示,未来将建立国内外领先的中草药囊泡研究与应用示范平台,引领国内外中草药囊泡的研究和发展。2024年,赵可伟已经申报并获得立项广东省发改委“广东省中草药囊泡中试平台”,总投资17927万元,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中试平台将助力创新成果实现“最后一越”。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站在新时代的风口浪尖,中草药囊泡研究与应用作为中医药现代化新机遇,应用前景无限、机遇与挑战并存,作为该领域发展的推动者,赵可伟对我国中草药囊泡研究信心百倍。他将继续在这条道路上砥砺前行、创新研发,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过程,进一步提升中医药的治疗水平,并加强与同领域研究者的交流合作,共同推动中医药快速且高质量的发展,助力推动健康中国建设,为广大患者造福,为全人类的健康贡献中医药的智慧和力量。(文/张霞)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