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大博物馆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种类似兽牙的角形玉器——玉觿(xī 读希)。早在《诗经·芄兰》中就有:“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虽则佩觿,能不我知。”的描述,可见玉觿起源很早。
觽是古代一种锥形实用器,此字从角,也表明最初的觿是牛羊角制作而成。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觽,佩角,瑞耑可以解结。”早期服装没有纽扣,也皆用绳带系结相连。为避免衣带散开导致走光失礼,通常会把绳子打成死结,而解衣释服打开死结,仅凭双手非常之难,于是觽这种解结工具应运而生,成为了古人广泛使用的一种便于佩系腰间携带的小型日常生活用具。
根据目前考古发掘来看,玉觿可以说是中国高古玉中的标准器,其形状通常为细长的弯曲造型,一端尖锐如针,另一端则宽阔如扇,中间穿孔,便于穿绳佩戴。玉觿虽然就其知名度而言远不及玉佩、玉璧、玉人、玉琮、玉璋、玉珪等。但玉觿是中国古代玉器由工具转化为饰物的代表。
追溯玉觿的历史,可以发现它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那时的人们已经开始使用玉石制作各种器物。到了商周时期,玉觿的制作达到了一个高峰,其工艺之精湛、造型之精美,令人叹为观止。商周贵族和王室成员常常佩戴玉觿,以彰显其尊贵的身份,但是平民百姓不会用玉觹,一则身份有限制,二则太过贵重。这些玉觿通常雕刻有精美的纹饰,如龙凤、云雷等传统图案,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趋向和工艺水平。
随着时间的推移,玉觿的形状和纹饰逐渐变得更加多样化。到了汉代,玉觿的功能和意义也发生了变化。它不再仅仅是装实用和饰品,而是演变成了一种礼仪用具,通常佩戴在腰间,象征着佩戴者的身份和地位。玉觹能够解开缠在一起的绳疙瘩,人们就赋予了它“变乱为治”的美好寓意。汉代刘向编纂的《新苑》里,有这样的记述:“能治烦决乱者佩觿”。可见佩觿当时也作为君王治乱的象征,君主佩觿有披荆斩棘、无往不利的意思,具有一定的政治含义。
汉代的玉觿在设计上更加注重细节和装饰性,其上往往雕刻有更加复杂和精细的图案,如神话故事、历史场景等,这些图案不仅美化了玉觿,也赋予了它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玉觿的历史,不仅见证了中国古代玉器工艺的发展,也反映了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的变迁。从新石器时代的原始使用器,到商周时期的贵族象征,再到汉代的礼仪用具,玉觿始终是中华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许军展,九三学社社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玉器研究、工艺美术研究。高级宝玉石鉴定师,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市作协会员,青年文学家徐汇区秘书长,上海市职工文学创作研讨会网络文学组组长。第三届上海海派玉雕文化协会宣传部部长、中国神工奖作品集系列文字编辑、编委。)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