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中国 AI 技术的蓬勃崛起,众多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其中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专长的龙心AI,不仅将古籍数字化成果与AI大模型进行了融合,更为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开辟了崭新路径。
龙心 AI 的故事,我们得从项目研发负责人隋广宁讲起。作为一名大学青年教师,自 2014 年起便投身于文博数字化与古籍文献的发掘应用工作。那时,他望着那些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的古籍文献,心中萌生出了一个问题:如何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突破纸张的束缚,真正 “活” 起来,并在现今各个领域中发挥实际作用呢?
(龙心AI技术团队正在进行古籍扫描设备的调试与优化)
2015 年,一则科学界的重大新闻给了隋广宁极大的触动。科学家屠呦呦在古籍文献中找到青蒿在治疗疟疾领域的相关记载,进而发现了青蒿素。这件事让他更加坚信,古籍文献中蕴含的智慧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古籍里的内容研究不应局限于文博系统内,而应打破壁垒,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利用先人的智慧。
带着这份信念,隋广宁和他的团队在 2019 年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他们运用已经完成数字化的上万册古籍,成功搭建起了一个古籍线上全文检索系统。这一系统虽实现了全文检索功能,让古籍资料的查询变得更加便捷,但他敏锐地察觉到,其智能化程度尚显不足,无法充分满足对古籍深度挖掘和广泛应用的需求。他带领团队一边继续对海量的纸质古籍进行数字化工作,一边在技术上寻求突破,时光荏苒,一转眼又是三年时间。
2022 年,他带领技术团队开启了新的征程。他们以多年整理的古籍文献数据库作为大模型训练的数据集,正式展开大模型训练。经过不懈努力,2023 年,龙心AI一代大模型在诞生了。该大模型基于中国古代医药文献训练而成,其对古籍文献的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让团队颇为振奋。然而,团队也认识到,龙心一代大模型存在明显的行业局限性,主要应用于医药领域,难以在其他众多行业施展拳脚。要想让龙心AI 能够满足今天各个行业的应用需求,需要更全面的古籍文献数据库作为大模型训练的支撑。
面对这一问题,他们开始将过去几年整理的各类文献作为大模型的知识来源,分批次展开训练。在这个过程中,团队遇到了诸多技术难题,如数据该如何清洗与标注?怎样根据使用者可能需求的数据进行优化?在长春市朝阳区文化和旅游局的大力支持下,帮助协调了多个行业领域的专业人员,从系统在不同使用场景下的多种使用需求出发,进一步的完善了功能优化。功夫不负有心人,在 2024 年,充满古人智慧且具备现代知识理解能力的龙心大模型终于训练完成。
2025 年 3 月初,龙心大模型开始部署上线。这款以中国文化为核心,垂直于文博、文化、教育、办公等多领域的 AI 大模型,凝聚着文史学者与青年技术团队多年的心血,是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应用的全新探索。
龙心 AI 的特色优势就在于 “通古知今”。凭借海量古代文献与现代知识的深度融合,当用户提问时,它能迅速从跨越古今的知识体系中检索相关信息,既能给出古代文献记载、观点,又能同步呈现现代学术成果。无论是学术研究对比,还是普通知识问答,龙心 AI 都能提供全面视角,助力使用者轻松跨越时空界限,探索知识的无限可能。
在实际应用方面,龙心 AI 搭建了便捷的古籍查询与应用智慧平台。用户可以快速检索古籍资料,将各领域的古老智慧融入当今社会各行业的实际学习、研究中。适用于文史专业以及各领域人员对垂直领域展开古代文献检索综合应用。基于龙心大模型学习的海量古籍数据库和联网信息搜索,用户可进行古籍文献与当今网络信息数据的综合查询,还能针对不同领域的问题进行中国古籍检索后加以数据应用处理。
在文旅领域,龙心AI通过视觉大模型,它能够在拍照识别文物与历史遗迹时,准确识别场景中的内容或物品,并依据大模型知识库与古籍文献记载,给出全面的信息内容。这一功能在专业文博领域的考古、民众寻访古迹与参观博物馆时,可为识别文物与场景,拓展史料信息提供有力支持,更可以对文化历史导览实现智能化定制输出。
龙心 AI 的诞生与发展,是 AI 技术的创新与突破应用。它不仅体现了科技在文化领域的深入应用,更展示了青年科研团队在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不懈努力。相信在未来,龙心 AI 会赋能到更多领域与场景,为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