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材料领域,碳化硅(SiC)陶瓷因其卓越的高温稳定性、耐腐蚀性和机械强度,被誉为工业制造的"硬核基石"。然而,传统碳化硅陶瓷因其高电阻率和复杂苛刻的加工难度,长期面临应用范围受限的难题。这一瓶颈问题不仅制约了材料性能的充分发挥,也阻碍了其在多个前沿领域的进一步拓展。近日,浙江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岑滨腾团队凭借"陶瓷赋电,低温烧结——导电陶瓷快速制备技术",成功突破这一技术瓶颈,为新能源、半导体和核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注入全新动力。
(碳化硅及其复合材料)
技术革新:从"高电阻"到"高效能"的跨越
碳化硅陶瓷虽性能优异,但其高电阻率使其难以应用于电火花加工等精密制造领域。岑滨腾团队通过氮掺杂技术,精准调控碳化硅晶格结构,将电阻率降至10⁻³Ω·cm量级,实现从绝缘体到导电体的转变。这一创新不仅保留了碳化硅原有的高强度(500MPa)、高硬度(≥25GPa)和耐高温特性,还使其能够通过电火花加工技术实现复杂形状的快速制造,加工速度提升36倍,能耗降低80%。 团队自主研发的低温烧结助剂(Sc₂O₃+SiO₂)更是将烧结温度从传统工艺的2000℃降至1700℃,大幅削减烧结能耗约35%,同时显著提升材料致密性和良品率。该技术已获多项专利授权,并完成中试验证。
(开展技术实验)
市场蓝海:填补国内高性能导电陶瓷空白
据市场研究机构预测,全球碳化硅陶瓷市场规模将在2022-2027年间以12.33%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2025年中国市场规模有望突破300亿元。然而,国内高端导电碳化硅陶瓷市场长期依赖进口,CoorsTek等国际巨头垄断核心技术和供应链。 岑滨腾团队的突破性成果将大大改变这一局面。其产品应用领域广泛: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可作为锂电池烧结窑炉的关键材料,提升产能并降低能耗;在光伏发电领域,可替代石英舟托,提高光伏逆变器转换效率99%以上;在核能领域,可用于核反应堆包壳材料,提升安全性和能源转换效率;在半导体制造领域,可作为等离子蚀刻盘基体,实现超精细电路图案加工。这一系列创新成果不仅彰显了岑滨腾团队的技术实力,更将为我国高端制造业的自主化进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推动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产学研协同: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加速引擎
该项目依托浙江省特种装备制造与先进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充分利用国家级产业园实验室资源,成功构建了一条从材料研发到产品应用的完整技术链条。团队目前已与多家新能源、半导体及化工领域的知名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共同致力于推动技术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落地。这一合作模式不仅强化了产学研联动,也为相关行业的技术创新注入了强劲动力。
(合作公司和实验室)
社会责任:以科技创新赋能绿色发展
岑滨腾团队不仅专注于技术的创新与突破,更以高度的责任感积极践行社会责任。通过有效降低能耗与生产成本,该技术有望帮助国内企业摆脱对进口材料的依赖,进一步推动碳化硅陶瓷产业链向绿色、可持续方向转型。这一成果不仅彰显了科技的力量,更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注入了强劲动力,体现了科技创新与社会价值的深度融合。
未来展望:构建全球导电陶瓷产业新生态
团队负责人岑滨腾表示:"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持续创新,打造全球领先的导电碳化硅陶瓷品牌。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构建覆盖研发、生产、销售的全产业链生态,为高端装备制造提供核心材料支撑。"
从实验室迈向产业化,从技术革新到社会责任,浙江工业大学团队以“陶瓷赋电”技术为起点,正在重新定义碳化硅陶瓷的全球竞争格局。这一突破性创新不仅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技术空白,更为新能源、半导体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关键材料支撑,开启了高性能陶瓷材料的绿色制造新时代。科技报国,智造未来。这支年轻团队正以颠覆性技术,书写中国新材料产业的崭新篇章。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