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下,智慧法院建设作为司法现代化的关键举措,已成为推动司法体系和司法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与科技创新的高地,其智慧法院的建设具有全国示范意义,据此,上海大学“人工智能+智慧法院”调研团队以长三角地区14家法院为样本,聚焦人工智能在立案、审判、执行等环节的实践应用,持续探索技术与司法深度融合的可行路径,尝试为推动智慧法院建设贡献青年智慧。
上海大学“人工智能+智慧法院”调研团队
探访长三角地区各级各类法院:技术赋能司法显实效
通过实地调研,团队发现长三角地区各级各类法院在智慧法院建设方面取得了诸多显著成效,于诉前指引、审判辅助及裁判执行各环节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和路径。例如,为提高司法效率,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通过“全域诉讼服务”系统,实现了全市范围内诉讼服务一体化;杭州市上城区人民法院多次迭代更新“凤凰金融智审”系统,以实现金融纠纷案件的全流程自动化流转。为解决执行难题,无锡市梁溪区人民法院创新研发了物联网电子封条及物联网查封财产监管系统;杭州互联网法院依托司法区块链平台,开发了终本案件智能合约系统。为优化诉讼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元化司法需求,上海金融法院开发了中小投资者保护智慧舱、智慧传译等智能系统,积极回应了中小投资者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为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推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通过统筹规划全市司法人工智能系统的搭建,推动了上海法院三级法院的数字改革工作。
团队成员参观上海金融法院中小投资者保护智慧舱
团队成员对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科信处负责人进行访谈
痛点与突破:直面技术伦理双重挑战
尽管长三角地区智慧法院建设成果斐然,但团队的调研仍揭示了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司法目前存在的技术及伦理问题。技术应用方面,长三角地区跨省域数据资源的协调仍然存在较大障碍、类案推送系统智能度欠缺、音字转换、OCR识别准确率不高、数据集的质量及可靠性较低、深度学习缺乏可解释性及透明性。针对以上种种问题,团队尝试给出解决思路,呼吁构建长三角司法数据共享平台,推动法律适用标准统一,防范区域裁判尺度差异,建议充分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建立多语言、多方言的自然语言生成模型。此外,团队同学自主研发罪名预测小程序,基于TextCNN深度学习模型,尝试实现案情自动分析与类案精准推送,为法官提供智能化参考。
司法伦理方面,司法大数据在给司法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带来动力的同时,也存在着功能异化的风险,可能导致司法固有属性被消解、法官主体地位被削弱以及个人信息泄漏的问题。对此,团队强调应严格限制司法大数据辅助审判应用适用主体的权限,确定司法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禁区,切实保障当事人的程序处分权等可行建议。
团队成员与上海市高院工作人员合影留念
2025 年,作为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五年发展规划(2021 - 2025)》的收官之年,智慧法院建设即将迎来阶段性总结。实践团队在过去近两年的调研中,深入长三角地区各级各类法院,凭借专业知识与创新思维,为智慧法院建设贡献了青年智慧,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志气与担当。接下来,站在“五年规划”的交汇点上,作为新一代法科青年学子,我们将进一步深化研究,持续关注人工智能赋能司法的前沿动态,秉持严谨的学术态度,以青春之智助力司法事业迈向更高水平的信息化、智能化。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