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滨海盐碱地作为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其综合治理与开发利用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在这一领域,浙江师范大学的学生团队正以创新实践为滨海盐碱地治理注入新活力,助力盐碱地变良田。
浙江师范大学的学生团队,深入滨海盐碱地一线,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与实践。团队成员通过对滨海农村地区的实地调研,结合问卷调查、访谈和数据分析等方法,深入了解了滨海盐碱地治理的现状、农民的实际需求以及现存的技术难题。调研结果显示,尽管传统治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但在操作难度、治理成本、环境影响和治理效果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
团队进行专场访谈
基于调研结果,团队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赋能滨海盐碱地治理的新模式。项目负责人表示“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为滨海盐碱地的综合治理与粮食增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在新质生产力框架下,滨海盐碱地的治理需要技术、劳动者以及政策支持三方并行”。在具体实践中,团队自主研发了智控预警体系,通过长期动态监测土壤含盐量的变化,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对盐碱地返盐现象的精准预测和预警。此外,团队还创新性地开发了可降解的生物质排盐管,解决了传统暗管排盐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生物质排盐管不仅成本低、效果好,还能自然降解,其降解产物还能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这一创新成果为盐碱地治理提供了一种环保、高效的解决方案。
团队成员实施治理方案
同时滨海盐碱地的治理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特别是能够熟练运用数字技术的“智慧农民”。加强对农业劳动者的数字技术培训,包括智能设备操作、数据平台软件的使用。
团队举办盐碱地治理培训班
在宁波象山改良示范项目中,浙江师范大学的学生团队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半年的努力,团队成功改良50亩盐碱地,形成治理示范点。
团队成员在象山合照
浙江师范大学学生团队的创新实践,是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应用的生动体现。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为滨海盐碱地治理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也为我国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贡献了青春力量。未来,随着更多创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滨海盐碱地有望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