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上旬,在成都平原腹地,连片莴笋田迎来关键期——嫩绿的菜苗整齐排列,农户们正抓紧开展除草、追肥作业。此时,1800公里外的北京中骏世界城海底捞火锅店内,碧绿脆嫩的莴笋被一盘盘端上餐桌。来自马来西亚的游客将莴笋片浸入沸腾的牛油锅底,数秒后夹起品尝:“脆嫩清甜,和热带蔬菜口感完全不同。”
作为四川特色蔬菜品种,资料显示,全省莴笋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50万亩左右,年产量超200万吨,通过冷链物流可在48小时内送达全国90%以上城市。目前正值春季莴笋上市高峰,仅成都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日均交易量就超300吨,其中三成通过餐饮企业走向百姓餐桌。
近年来,海底捞深度联动邛崃市,阿坝州茂县、松潘县、理县、小金县,以及甘孜州康定市新都桥镇、甲根坝镇等青笋核心产区,通过“产地直采”模式,带动了数百名农户增收。海底捞方面数据显示,仅在2024年,青笋这一“网红单品”便售出1300多万份。借助“产地直采+冷链运输+净菜加工+餐饮终端”的标准化体系,时令蔬菜的新鲜度与可达性持续提升,让更多消费者得以共享“春天的味道”。
坚持“为你下苦功”的产品理念,高标准选拔品质莴笋
青笋,又称莴笋,它茎部肉质细嫩,口感清脆,既可生食也可熟食,深受人们喜爱。“我们对青笋原料的挑选极为严格,会从青笋的外观、粗细、鲜嫩度、有无损伤等多方面进行筛选,保证上桌的青笋外观均一。”海底捞产品团队表示,一直以来,海底捞坚持“为你下苦功”的产品理念,制定了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标准,对青笋原料进行严格筛选,以保证青笋品质上乘。
“青笋表皮要呈鲜绿色或浅绿色,叶片要翠绿挺拔,整体形态要笔直饱满,无明显弯曲或畸形。” 谈起青笋的筛选标准细节,海底捞产品团队如数家珍。“除了形态外,青笋的粗细也直接影响口感。按照我们的经验,过粗可能纤维粗糙、口感老硬;过细则可能未成熟,水分不足。”
为保证门店青笋的持续供应,不受单一产地气候、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从成都平原覆盖到川西高原,海底捞产品团队与邛崃市、阿坝州茂县、松潘县、理县、小金县,以及甘孜州康定市新都桥镇、甲根坝镇等多个青笋核心产区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产地直采保证青笋品质稳定、供应稳定。
携手川西青笋主产区,借助产业链延伸助力乡村振兴
“种好一根笋,富了一方人。” 在成都聚和国际果蔬交易中心,来自成都平原的莴笋以清甜口感受市民们追捧。“凌晨四点带着乡亲们下田采收的,新鲜的很!”菜农张伯伯开心地说,“今年我们选用了耐抽薹品种,配合地膜覆盖,还用上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亩产突破8000斤。”
作为海底捞青笋产品的供应商之一,北京某商贸公司负责人王先生介绍道,为保证平稳供应和产品品质,从2022年开始,海底捞产品团队及相关产业链上下游便开始集中从原产地采购青笋,逐步探索出了“产地直采+冷链运输+净菜加工+餐饮终端”模式。“以前担心销路,现在采摘后即可直接拉走,我们也有了种植的底气,破解了我们的‘卖难’痛点!” 菜农张伯伯说。
海底捞产品团队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产地直采’的帮扶模式,我们不仅获得了稳定优质的食材供应,更让农户共享产业链价值。未来,我们将持续延伸产业链,让更多四川好物走出大山。”从田间地头,到城市餐桌,海底捞借助“产地直采+冷链运输+净菜加工+餐饮终端”的标准化体系,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助农增收的乡村振兴之路。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