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5日晚7点,在第31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到来之际,华中科技大学大学生快乐科普社团携手武汉协和医院、武汉儿童医院、浙江省武义县第一人民医院、孝昌县第一人民医院、恩施州中心医院等省内外多家医疗机构的专家共同为线上的网友们带来了精彩的肿瘤防治健康科普讲座,吸引了12.4万观众在线参与。
恩施州中心医院罗丽华主任担任活动主持,她指出,癌症防治需贯穿“早预防、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的全周期,而公众认知提升与多学科协作是破局关键。会议开始,武汉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戴红燕以《结直肠癌的早期预防》为题,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结直肠癌的发病现状、早期症状、筛查手段及预防策略,并结合布里斯托大便分类法、常见早期信号、肠镜检查等内容,帮助大家掌握科学的自我观察和就医指征。戴老师特别强调生活方式干预与定期筛查的重要性,并呼吁家庭关注遗传风险与肠道健康管理。
胃癌作为我国高发癌症之一,其防治知识备受关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田玉珍主管护师围绕《胃癌为什么喜欢找上门》展开科普讲座。田老师聚焦胃癌的高危诱因,剖析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习惯与胃癌发病的关联,提出通过分餐制推广和早期胃镜筛查降低患病风险。
针对公众较为关注的肺结节问题,浙江省武义县第一人民医院饶湘老师通过《肺结节就是肺癌?NO!》为大家详细解释了肺结节的医学概念、分类、发现途径、与肺癌的关系、成因、处理方法和预防措施,倡导理性对待体检结果,避免过度恐慌。
孝昌县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高胜东主任进一步延伸讨论,带来主题为《肺癌筛查,势在必行》的精彩讲座,并结合肺癌流行病学数据,强调低剂量螺旋CT筛查对早期肺癌发现的意义,肺癌高危人群(年龄40岁以上,吸烟人群)建议每年完善一次低剂量螺旋CT。高主任还呼吁将筛查纳入高危人群健康管理常规项目。
会议尾声,罗丽华教授总结称,此次交流不仅体现了《CACA指南》在临床实践中的指导价值,更通过跨地区、跨专业的经验分享,展现了“医护-患者-公众”协同发力的肿瘤防治新生态。
癌症防治,不仅是一场医学技术的攻坚,更是对人类健康共同体的深刻诠释,从指南的规范化落地到科普的温情传递,从个体的主动筛查到社会的协同支持,每一步都关乎生命的尊严与希望。在这场关乎全民健康的持久战中,华中科技大学大学生快乐科普社团以其独特的“快乐科普”理念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支由800余名高校师生和基层医护组成的志愿服务团队,在社团创始人杨盛力副教授的带领下,正以创新方式推动健康科普事业。作为湖北省首批科普大使、武汉市最美志愿者,同时也是陈孝平院士健康工作室的专家成员,杨盛力副教授倡导的“快乐科普、精准科普、创新型科普”理念,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医护工作者和高校学子加入科普行列。
此次肿瘤防治宣传周科普活动,以“知”为纽带,串联起医疗专业性与公众可及性,既彰显了科学防癌的理性之光,也传递了人文关怀的温暖力量。未来,华中科技大学大学生快乐科普社团将继续秉持“科学普及,惠及大众”的初心,通过更多创新形式的科普活动,让“早诊早治”的科学理念深入人心,用青春力量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稿件来源:华中科技大学大学生快乐科普社团)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