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北京建筑大学与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联合科研团队,历经两年攻关,团队成功研发 “轻量化多模态智能检测装置”,为我国古建筑病害检测与修复提供了科技赋能新方案。该技术针对传统保护模式效率低、精准度差等痛点,通过多模态融合创新,实现了古建筑检测从 “经验驱动” 向 “数据智能” 的关键跨越。
针对传统人工检测漏低、设备成本高、工匠断层(70% 修缮工匠超 60 岁)等痛点,团队实现三大技术突破:
“团队打造‘检测 - 修缮 - 传承’数字闭环,用科技为古建装上‘智慧大脑’,让保护从‘事后补救’转向‘事前预防’,让传承从‘口耳相传’变为‘数字永生’。”
产学研结合的 "贵州经验" 已显现实效:团队累计采集万份病害样本,建立四大结构类型数据库,在西江苗寨等木质建筑群预防性检测中,基层工作者培训周期从 7 天缩至 2 天。同步建设的 "古建筑纹样基因库" 收录黔地纹样千余件,通过 AI 转译赋能非遗传承,学徒技艺掌握效率快速提升。
目前装置已通过极端环境测试,具备野外作业能力,计划 3 年内建立多个 个村落工作站覆盖村落古建群。这项源自乡土实践的技术创新,正为古老建筑装上 "智能体检仪",探索出 "检测数字化、修复精准化、传承活态化" 的文物保护新范式。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