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9日,第十四届中国政府监管(管制)论坛在浙江财经大学举行,来自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国有企业、学术期刊的12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论坛。
本次会议主题为“加强政府有效监管,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由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中国政府监管与公共政策研究院”(以下简称“浙财监管智库”)、中国工业经济学会产业监管学科专业委员会、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城市公用事业改革与监管专业委员会、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监管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浙财监管智库首席专家、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浙江财经大学原校长王俊豪教授主持论坛的开幕式。
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副主席郭华巍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他表示,本届论坛以“加强政府有效监管,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题,紧扣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围绕政府监管理论创新、生态环境与数字化监管等核心议题展开研讨,对推动中国特色监管体系建设和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具有重要意义。郭华巍特别强调,当前需加快探索数字化监管理论与技术创新,主动顺应数字化时代监管变革,破解新业态、新模式下政府监管的效能瓶颈。郭华巍书记对于论坛举办方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发挥先发优势,与时俱进,持续推进理论创新;二是聚焦国家战略,快速响应强化智库的资政功能;三是注重人才引育,内建外联,提升智库的社会影响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工业经济研究所原所长史丹研究员在致辞中指出,在全球化、数字化交织的21世纪,政府监管的内涵和外延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面对技术迭代加速、社会矛盾复杂化、全球性危机频发等多种挑战,加强政府监管研究不仅是理论深化的需要,更是实践迫切的呼唤。史丹研究员强调,要厘清政府与市场关系,构建“宏观调控有力、市场监管有效”的治理体系;要依法依规监管,筑牢法治化监管基石,确保行政权力规范透明运行;要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坐标,在自由与秩序、创新与安全、效率与公平间寻找动态平衡,将人民福祉作为决策核心,保障公共资源合理分配与公民权益。
浙江财经大学副校长李占荣代表学校致辞欢迎与会专家学者。他指出,当下的研究要围绕大市场、大监管、大质量一体推进政府监管体系的完善跟效能的提升,顺应数字经济时代的变化,通过政府监管数字化的转型,推进政府监管的现代化。李占荣副校长着重介绍了浙江财经大学在政府监管理论研究和成果转化取得的成效后指出,当前财经类高校的发展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浙江财经大学将以“立足浙江、服务国家、面向全球”为导向,以登峰学科建设、战略性学科团队为抓手,以重塑教学组织、专业课程和管理体系为依托,不断的提升经济学学科的建设水平,提升社会服务跟协同创新的能力,为助力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自主体系做出贡献。
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社科院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郭克莎教授主持了论坛主旨演讲环节。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仇保兴博士,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国家杰青获得者刘志阔分别以“化解地方债务需要转变监管模式”、“管制经济学的国际研究进展与趋势”为主题作了主旨演讲。
本次论坛设立了“政府监管理论与应用”、“能源监管与行业发展”、统一大市场建设与反垄断”、“数字经济与政府监管”四个专题演讲单元。与会专家指出,政府监管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仍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对于中国政府监管实践需求,应注重经济学分析与研究范式升级,促进监管体系相互协调,提升市场调节能力,优化资源配置效率。专家们认为,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对政府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对新经济应坚持包容审慎监管理念,以鼓励创新作为政策重点、以维护市场竞争作为重心、以安全为核心,寻求创新与监管的协调;化解地方债务要转变监管模式,以债务“绩效监管”协同“数量监管”;反垄断监管要常态化、专业化、精细化,健全支撑耐心监管的制度和机制。
在会议的期刊论坛环节,《管理世界》《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南开经济研究》《社会科学战线》《财经研究》《浙江社会科学》等学术期刊围绕相关主题进行了广泛研讨,并与现场中青年学者开展了深入交流。
在会议当晚还举办了由三个分会场组成的青年学者论坛。参会的青年学者与专家们就“加强政府有效监管(管制),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学术性交流。
浙财监管智库首席专家王俊豪教授对第十四届中国政府监管(管制)论坛进行了总结。他从五个方面总结的本届论坛的特色:一是跨学科融合,实现经济学、法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领域的深度对话;二是政产学研用多元主体协同,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三是议题前沿、观点鲜明,部分研究直指监管改革痛点;四是注重人才培养,期刊论坛为学者投稿提供实用指导;五是鼓励青年参与,特设晚间专场助力学术成长。
参加本届论坛的专家学者来自国家能源局、国务院参事室、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工业经济学会、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能源研究会、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中国公园协会、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辽宁社会科学院、国家电网公司、中国能源建设集团、中国—东盟信息港股份有限公司等科研机构与政府部门;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东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浙江财经大学、山东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温州大学、兰州大学、西南大学、暨南大学、北方民族大学、清华大学、江西财经大学、西安财经大学、广州大学、安徽财经大学、中山大学、西北政法大学、波士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以及《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财经研究》《浙江社会科学》《南开经济研究》《社会科学战线》《统计与信息论坛》《学海》、光明网等杂志社与媒体单位。
(供稿: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浙江财经大学中国政府监管与公共政策研究院 张丁)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