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黄悦勤教授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迁,快节奏的生活和日益增大的压力,人们的精神卫生问题如同一道隐形的裂痕,悄然撕裂着无数个体的心灵防线。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这些精神障碍如今正以惊人的速度蔓延,成为全球疾病负担中不可忽视的沉重一环。精神障碍和心理问题不仅侵蚀着个体的心灵世界,更对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冲击,其严重性已引发了医学领域与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在此背景下,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不仅是对疾病分布的客观描绘,更是对人类精神健康的一次深刻反思与积极干预。在此领域,有这样一位女性学者,她怀着医者大爱的精神,以坚定的步伐和不懈的努力,为精神健康的研究点亮了一盏明灯,她就是黄悦勤教授,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第六医院社会精神病学与行为医学研究室主任。她负责的中国首次全国性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项目,引起了世界精神卫生领域专家学者、国内精神卫生同仁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如同一束穿透迷雾的光,照亮了我国精神卫生事业的未来之路,成为我国精神卫生研究征程中的一座巍峨里程碑。
逐梦人生启航 扎根科研铸辉煌
在北京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里,北医三院的一隅,孕育了一位未来的精神卫生领军人物——黄悦勤。这个在北大校园里长大的孩子,从北医三院的摇篮到北大附小、附中的求学之路,每一步都镌刻着对医学的热爱与追求。
1987年,黄悦勤从北京医科大学(原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流行病学专业毕业,怀揣着对精神卫生事业的无限憧憬,踏入了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的大门。在这里,她不仅见证了我国精神卫生事业从萌芽到茁壮成长的历程,更亲身参与了沈渔邨院士领导的继1982年全国12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之后的1993年全国7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那是一段充满挑战与收获的时光,为她日后的科研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精神障碍,这个看似遥远却又近在咫尺的词汇,正悄然影响着无数人的生活。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4.5亿人患有精神障碍,其中近四分之三的患者生活在中低收入国家,而中国精神障碍的患病率同样不容乐观。精神障碍的病理复杂多样,从轻微的情绪波动到严重的精神分裂症,每一种疾病都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然而,面对这些痛苦,人们往往缺乏足够的理解和支持,这不仅加剧了患者的病耻感,也阻碍了精神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面对精神障碍这一挑战,黄悦勤深知单一的治疗方式难以奏效,因此,她和精神科同仁倡导多元化的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以及物理治疗等。药物治疗是精神障碍治疗的基础,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等生物学因素来缓解症状;心理治疗则更注重患者的心理过程和社会环境,通过认知行为疗法、人际关系疗法等方式帮助患者重建健康的心理状态。此外,物理治疗如电休克治疗和经颅磁刺激治疗等,也为部分难治性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自踏入精神卫生领域以来,黄悦勤的科研脚步便从未停歇。她先后在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第六医院和公共卫生学院担任重要职务,致力于精神障碍流行病学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她的研究足迹遍布全国所有省市,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到新疆、昆明等西南地区,都留下了她辛勤耕耘的身影。
在她的带领下,团队完成了多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项目。例如,她从青年到中年,参与了我国12个地区和7个地区的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为制定国家卫生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此外,她还主编了《临床流行病学》《青少年健康人格》等教材和专著,发表了400多篇学术文章,其中多篇被高引频次引用,广受业界关注和好评。
黄悦勤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国内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广泛认可。她带领的团队在《柳叶刀·精神病学》等国际顶尖期刊上发表了多篇重要论文,展示了中国精神卫生研究的实力和水平。这些成果的创新之处在于它们不仅揭示了我国精神障碍的流行现状和影响因素,还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控策略和建议,为全球精神障碍的研究和防治贡献了中国智慧。
披荆斩棘前行 精神健康新篇章
2012年,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项目——“中国精神卫生调查”在黄悦勤的带领下正式启动。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规模最大的全国性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现况调查项目,旨在全面了解我国精神障碍的流行现状、影响因素以及卫生服务利用情况。
然而,这条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黄悦勤表示,这项调查的难度之大前所未有。立项之初,资金短缺、研究方法争议等问题便如一座座大山横亘在团队面前。然而,她并没有退缩,而是带领团队迎难而上,一步一步突破困境,勇往直前。
立项之初,资金短缺是摆在团队面前的第一道难关。根据样本量计算,这项调查至少需要一千万的资金支持,然而,在当时环境下,这一数字无异于天方夜谭。面对质疑和困难,黄悦勤没有放弃,而是带领团队积极寻求各方支持。他们多次向卫生部和科技部汇报项目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最终成功申请到了2500万元的资金支持。
然而,资金问题只是冰山一角,在研究方法上,团队也面临着诸多争议和挑战。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不同于普通的公共卫生调查,它需要更加精细和复杂的设计方案。黄悦勤带领团队反复研讨和论证,最终确定了与国际接轨的调查工具和复杂抽样设计及样本分配系统,这一创新性的设计方案为后续的调查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确定了调查方案后,团队又面临着如何实施这一方案的难题。他们需要根据经费情况计算抽样的样本量,并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7个县/区。经过严格的抽样程序,团队最终确定了1256个村委会/居委会的38593户作为调查对象。为了确保调查质量,团队还培训了1000余名调查员和80余名精神科医生,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调查。
然而,调查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由于精神障碍的特殊性,不同于普通的社会调查或健康调查,需要更深入细致的工作。但公众对精神障碍调查工作普遍存在误解和偏见,许多选中的被调查对象拒绝配合调查,甚至对调查员进行辱骂和攻击。面对这些困难,黄悦勤带领团队保持冷静和耐心,通过耐心解释和真诚沟通赢得了被调查对象的信任和支持。
在调查过程中,组织协调工作同样面临着巨大挑战。由于流调当年正好赶上卫生部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合并,许多工作尚未恢复正常秩序,这导致经费无法正常下拨到地方疾控中心,给团队入户调查造成了极大困难。然而,黄悦勤带领团队迎难而上,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在各疾控中心的配合下,最终确保了调查的顺利进行。
此外,由于调查范围广泛、参与单位众多,组织协调工作也异常复杂。黄悦勤深知只有确保各方协同作战才能顺利完成调查任务。因此,她带领团队建立了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和沟通机制,确保各方信息畅通无阻、协同高效。
心中有光,才会发光。黄悦勤在整个调查过程中始终怀揣着对病患的同情和理解,她深知这些患者所承受的痛苦和挣扎,因此总是尽力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她这种悲天悯人的医者大爱也感染了团队每一个人,使得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更加坚定和勇敢。
经过3年辛勤耕耘和不懈努力,黄悦勤带领团队终于完成了全国44家精神专科医院和高校公共卫生学院共同参与的现场调查工作。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任务已经结束,统计分析、撰写调研报告和发表文章等工作同样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时间。在撰写调研报告和发表文章的过程中,黄悦勤带领团队精益求精、反复推敲,他们深知这些成果不仅代表着团队的荣誉和成就,更关系到我国精神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他们对待每一个数据、每一个结论都保持着高度的严谨和认真。
最终,2019年2月,《柳叶刀·精神病学》上发表了黄悦勤团队调查的第一篇主要结果。这一在国内外精神健康领域影响力最大的成果,成为该杂志创刊10年来引用率最高的论著,不仅引起了世界精神卫生领域专家学者、国内精神卫生同仁和媒体的广泛关注,也为中国精神卫生研究赢得了国际声誉和尊重。
在完成科研任务的同时,黄悦勤还积极投身于公众精神卫生教育和宣传工作。她深知只有提高公众对精神卫生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精神障碍的发生。迄今为止,她针对不同群体举办了多场精神卫生知识的讲座和培训活动,并通过媒体积极传播相关知识。
值得一提的是,黄悦勤还亲自组织拍摄了一部关于老年痴呆症防治的科普宣传故事片《暮年的困惑》。这部影片通过家庭亲情故事的演绎向大众传播了精神疾病的知识和防治方法,受到了广泛好评和赞誉,被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节选播放。她这种人文关怀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了无数人和家庭,影碟送到了老年痴呆症患者家属的手中,一个个原本濒临破碎的家庭,找到了正确对待老年痴呆症的方法。
黄悦勤用半生时光,在精神医学的荒原上拓出一条宽阔大道,她和团队的研究成果不仅仅是一组数字,更是千万患者的生命图谱;她的坚守不仅为学科奠基,更让社会以理性看待精神疾病。正如她所言:“精神健康是文明的尺度,而科学,是丈量这份文明的标尺。”未来尽管道阻且长,这位女科学家依旧会乐观地负重前行,继续为我国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守护亿万中国人的心灵晴空。(文/丁旭)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