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自贸港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交汇的时代浪潮中,一群来自海南师范大学的大学生组成法芽计划团队,走进三亚大茅村、海口施茶村和道立村,用脚步丈量法治温度,以青春视角记录海南乡村法治文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他们的调研报告不仅为乡村振兴注入法治智慧,更展现了新时代青年扎根乡土、担当使命的精神风貌。
法治种子破土,乡村治理焕新颜
调研发现,海南乡村正以枫桥经验为抓手,通过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探索出了一条“党建统领 + 法治嵌入 + 文化浸润”的特色路径。大茅村驻村法学教授张霞带领村民打造“法律明白人”队伍,将法律知识编成顺口溜、画成漫画,融入村民日常生活;施茶村乡贤调解员王建平用火山石界碑和黎族谚语化解土地纠纷,让法治与乡情共融;道立村通过琼剧展播、元宵普法等活动,让法律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三村实践表明,法治建设不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田间地头的温暖守护。
“积分制管理激活村民参与热情,方言民谣让普法更接地气,这些创新让我们看到法治扎根乡土的无限可能。”法芽计划团队成员蔡勇感慨道。调研显示,村民遇事找法的意识显著提升,大茅村更从“软弱涣散村”蜕变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青春与乡野共鸣,法治共振兴同行
这支由海南师范大学学生组成的团队,历时20天,走访3个村落,完成124份问卷、30余小时访谈对话。他们白天与村民同坐椰林树下话家常,夜晚整理数据至凌晨。“驻村干部台风天背老人转移,王建平调解员深夜打手电调解纠纷……这些故事让我们明白,法治的温度在于人心。”团队成员董海宇在调研笔记中写道。
报告中,大学生们不仅提炼出“群众力量”“本土资源转化”等建议,还呼吁建立省级乡土法治数据库,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海南样本”。他们的努力得到当地干部高度评价:“年轻人用新视角发现问题,为乡村治理注入了活力。”
潮起海之南,法润百姓心
“当法律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乡村振兴便有了最坚实的根基。”调研团队指导教师表示,此次实践是高校与乡村的“双向奔赴”,既让青年学子在实践中读懂中国,也为基层治理带来青春智慧。
如今,海南乡村的法治故事仍在续写,新时代枫桥经验也必将薪火相传,而法芽团队也将走进更多的海南乡村,为海南乡村法治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青春力量。正如他们在报告结尾所期许:“愿法治成为乡土的温度、振兴的底气,让每一粒种子都能在公平的土壤里扎根。”这片热土上,青春与法治同行,正绘就一幅充满希望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