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扬州古玩圈,"王氏"二字是一块沉甸甸的金字招牌。从明清家具的雕花榫卯到钱币上的岁月包浆,从典当行的算盘声到沉香木的袅袅青烟,这个跨越三个世纪的家族用四代人的坚守,在时光长河中打捞起中华文明的璀璨碎片。而今,站在家族传承与时代变革交汇点的,是一位80后女性——西祠阁主理人、王氏古董世家第四代传人王心雨。
百年家藏:一部立体的中国收藏史
王氏家族的收藏基因可追溯至清末民初。王心雨的太爷爷是近代著名的明清家具收藏家,其藏品中一张明代黄花梨交椅曾被业内专家誉为"海内孤品"。爷爷执掌家族"典当行"期间,练就了"一眼辨真伪"的绝技,经手的古玩字画数以万计,更留下"典当行里无赝品"的业界佳话。父亲则专注于钱币收藏,其藏品涵盖从商周贝币到民国银元的完整体系。而远在台湾的叔叔作为国际沉香协会会长,将东方香道文化推向世界舞台。
"我家就像一座微型博物馆。"王心雨笑言。在她儿时的记忆里,老宅的樟木箱里藏着爷爷的田黄石印章,书房的玻璃柜中陈列着父亲的钱币册,而太爷爷留下的紫檀条案上,永远摆着叔叔从东南亚寄来的奇楠沉香。这种浸润式的熏陶,让她自幼便对器物之美产生超乎年龄的敏锐感知:"一件古董承载的不仅是物质价值,更是某个时代的生活美学与精神追求。"
西祠阁: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场域
2018年,王心雨从父亲手中接过西祠阁的钥匙。这座隐于扬州闹市的三层艺术空间,既延续了家族"以藏会友"的传统,又注入了年轻一代的创新基因。走进西祠阁,明代黄花梨官帽椅与当代设计师灯具相映成趣,而定期举办的"古董修复工作坊""非遗大师沙龙"等活动,更让这里成为传统文化的活力发生地。
"收藏不应是锁在保险柜里的孤芳自赏。"王心雨推动的"古董走向百姓计划"已初见成效:她将家族珍藏的古玩字画搬上荧幕,让平常老百姓也能近距离的欣赏古董的同时更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认识"她强调,"我们要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讲述老物件背后的故事。"
文化使者:让世界看见东方美学
作为"古玩文化宣传大使",王心雨的足迹遍布全球。在巴黎Maison&Objet设计展上,她用一件明代榉木画案诠释"东方极简";在纽约亚洲艺术周期间,她策划的"钱币上的中国"特展吸引《纽约时报》专题报道;而她发起的"沉香文化全球巡展",更让这项濒临失传的技艺在20多个国家绽放异彩。
"家族赋予我的不仅是藏品,更是文化传承的使命感。"面对赞誉,王心雨始终谦逊。在她看来,自己不过是百年家族长河中的一朵浪花:"但正是无数这样的浪花,才能汇聚成传承的江海。"
或许正是她对"传承"二字最深情的注解——既守护好老祖宗留下的宝贝,更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正如西祠阁门楣上那句鎏金题词:"器以载道,代代相传。"
人物评价
王心雨是当代中国古玩收藏界不可忽视的新锐力量。她作为王氏古董世家第四代传承人的身份,是其最核心的标识和最强大的背书。家族四代人跨越世纪的坚守、丰厚的家藏积累以及在不同收藏门类(明清家具、钱币、沉香等)的卓越成就,共同构筑了王心雨无可比拟的专业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实力。作为西祠阁的主理人,她不仅延续着家族的收藏文脉,更以开放、专业的姿态推动着古玩艺术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是传统世家在新时代焕发活力的典范。从世家千金到文化推手,王心雨用当代语言重释了"传承"二字。在西祠阁的庭院里,她常凝视着两株祖辈栽下的老梅,仿佛看见时光的脉络——而她的使命,正是让这脉络生生不息。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在扬州古玩圈,"王氏"二字是一块沉甸甸的金字招牌百年家藏:一部立体的中国收藏史王氏家族的收藏基因可追溯至清末民初"我家就像一座微型博物馆。"王心雨笑言西祠阁:传...
在人口老龄化与科技飞速发展深度融合的当下,智慧养老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兴起,成为极具潜力的新经济增长点响应国家政策 智慧养老产业迎来发展新机遇&ldquo...
6月29日,《人类命运:治理简史》《人类命运:制度治理》《新发展理念引领》作者及《新时代新思想论丛》总策划总主编王晶,应邀登上广东财经大学“广财学术...
为加强基层眼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基层医务人员对常见眼病的诊疗能力贺州爱尔眼科医院江文良院长在致辞中指出,希望通过此次培训班,搭建学术交流和共享合作的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