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福建师范大学重“塑”新生,“碳”索未来实践队踏上调研之旅。此次调研围绕塑料改性技术研发、废塑料制品回收再利用等核心议题展开,旨在深化实践队员对专业知识的实践认知,探索产学研融合新路径。
在指导老师周为明的带领下,实践队首站抵达福建省泉港石化研究院。曹长林副院长热情接待,并详细介绍了研究院在化工产业发展与环境协同治理方面的成果与挑战。在参观环节,队员们近距离观察了塑料再生从原料处理到成品产出等各个环节的机械与设备,将成员对塑料再生的认识从实验室扩展至生产线。
实践队员在泉港石化研究院技术员的指导下,亲自操作了塑料熔融指数测定仪、拉力试验机等专业仪器设备。在操作塑料熔融指数测定仪时,队员们按照标准流程设定温度、砝码重量等参数,将预处理后的再生塑料颗粒放入料筒,待熔融后观察熔体从模头挤出的速率,精准记录熔融指数数值。操作拉力试验机时,队员们将再生塑料样条固定在夹具上,通过计算机控制拉伸速度,实时观测应力-应变曲线变化,详细记录断裂伸长率、拉伸强度等关键性能指标。
过程中,队员们边操作边交流,对比实验室所学理论与实际操作的差异,如发现实际熔融温度需根据原料成分微调、样条制备精度直接影响测试结果等细节,进一步加深了对塑料重熔再生工艺的直观认知。操作结束后,大家将记录的数据整理成表格,结合设备显示屏的实时曲线,共同分析再生塑料的性能稳定性,为后续调研总结积累了详实的一手资料。
当天下午,实践队员前往福建泉州新耀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队员们了解到了公司在再生塑料、原生塑料及塑料制品研发生产的模式与创新技术。企业负责人就产业协同发展、理论实践结合、绿色技术研发等方面与队员们展开讨论,现场学术氛围浓厚。
在生产车间,实践队看到了废塑料回收、加工成高性能塑料颗粒的全过程,废弃物“重塑新生”的过程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在资源再生领域的重要性。
当天晚上,实践队前往福建省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创新中心展开交流讨论,研究中心的杜鹏飞老师与队员们交流调研的收获与感想,实践队长戴嘉翔感叹:“环保创新不能局限于‘减污’,更要挖掘资源的多元价值,让循环经济真正活起来”。杜鹏飞老师总结道:“此次调研不仅是专业知识的实践拓展,更是一扇窗口,让大家看到环保产业的广阔前景与责任使命。希望同学们将所见所感转化为学习动力,未来用专业知识为行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此次走访调研,实践队将课堂所学与企业实践紧密结合,不仅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更直观感受到环保产业的蓬勃发展与广阔前景。未来,队员们会将此次实践所得融入专业学习,为低碳环保事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