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露天矿场的生态课堂搬进工业峡谷、让矿冶文明的历史密码走进研学实践、在智能调度中心搭建起校企联动实验室……近日,江西农业大学“青春筑梦,振兴有我”实践团以“青春筑梦,振兴有我”为主题,怀揣 “用科技赋能产业” 的使命担当,走进德兴铜都,以专业视角解码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
农科智绘生态答卷:以产学研之力唤醒铜都工业绿脉
杨桃坞的 “无土绿洲” 蜕变记。站在海拔 620 米的观景平台,实践团成员俯瞰杨桃坞排土场生态创新示范园,被眼前的 "无土绿洲" 震撼:曾经寸草不生的废石堆,如今已形成 "一环三带六分区" 的立体生态系统。走进矿区,电动轮矿车有序穿梭,无人驾驶钻机自动化作业。中央调度室内,工作人员通过电子大屏实时监控生产数据,现代化管理体系让采矿效率大幅提升。尤为引人注目的是矿区复垦成果——昔日的废石场如今已被植被覆盖,形成梯田式生态景观,污水处理系统确保周边水系清澈达标。
矿区负责人介绍,他们每年投上亿元搞环保技改,去年建了光伏发电项目,一年能减碳超万吨。现在,德兴铜矿资源综合利用率达 98%,“边开采、边治理” 的模式成了行业标杆。实践团成员深受启发,打算用土壤改良、植被培育等成果对接矿区需求,还想借鉴这里的模式,探索农业低碳发展路径。这座年产能超 1300 万吨的矿山,正靠科技推动传统产业转型,走出了一条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并重的新路。
(图一)
矿冶文明寻脉:农大学子以生态智慧解码可持续基因
实践团成员在德兴博物馆 “三金耀中华” 展厅,通过青铜鼎纹、全息投影及讲解,深入了解三千年矿冶文明。展厅内,商代青铜鼎、明代鎏金冠饰彰显矿冶技艺的璀璨,VR 还原的宋代 “胆水浸铜” 场景,与古代陶制溜槽形成呼应,极具震撼力。
讲解员将商周采矿工具、唐宋冶铜文书与当代智能巡检机器人模型串联讲解。“三线建设” 展区中,老矿工牛皮安全帽与 5G 矿卡驾驶舱模型的并置,让队员孔茹茹感慨从 “火烧水激” 到 “无废矿山” 是人与自然对话的进步。全息投影里 1958 年矿工劳作场景,与展厅外现代矿区的先进设施相呼应。队员鹿爽爽记录下古今循环智慧的传承,并表示要将 “变废为宝” 古训融入生态农业技术,传承矿冶文明。
青春扎根绿土:赣鄱农科学子用脚步丈量铜都担当
在德兴铜矿环保部会议室,实践团与企业技术骨干展开深度交流。环保部吴哲涵展示了最新的 "无废矿山" 建设成果:通过构建 "采矿 - 选矿 - 冶炼 - 固废资源化" 全链条循环体系,矿区年综合利用尾矿、废石等固废超 2000 万吨,真正实现 "吃干榨尽"。他特别提到杨桃坞生态示范园的 "三带" 设计 —— 水生植物带净化水质、湿生植物带涵养水源、陆生植物带固碳释氧,形成了完整的生态修复技术体系。"我们期待农大学子能为复绿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新思路。" 实践团成员们纷纷表示,会把矿区的需求带回学校,结合专业研究,探索耐重金属作物种植与生态农业观光的融合模式。
夕阳西下,矿坑边坡的植被在余晖里透着生机,远处在建的光伏矩阵和它相映。这群青年学子的笔记本上,记满了生态修复数据和技术改进想法,他们眼里满是对资源型城市绿色未来的信心。“我们想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用农业科技帮资源型城市实现绿色转型。” 鹿爽爽说。当科技和青春力量相遇,当工业遗产和生态理念结合,赣鄱大地上,正慢慢展开一幅 “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 的振兴图景。(鹿爽爽)
责任编辑:kj005
近日,中研教育集团旗下广州中研在线科技有限公司传来喜讯,在全国开展的行业品牌调研活动中,凭借优秀的产品质量、卓越的售后服务以及极高的企业诚信度,再次被专家组及委...
随着时间进入到7月,2025年也到了一年中气温最高、湿度最大的时段据悉,今年的三伏天共计30天那么,如何在高温湿热的环境下科学养生、预防疾病?稍早前,国家健康科...
在澄海老城的旧相册里,一张泛黄的照片定格了时光:年轻的母亲抱着襁褓中的李新野,身旁站着年幼的姐姐,身后停着一辆象征那个年代优渥生活的丰田皇冠金汤勺的跌落与铁皮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