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来宾市兴宾区大湾镇连绵的稻田间,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硅力破圈”团队负责人莫丽雄正带领成员为农户调试水硅肥喷施方案。这支由涉农专业学子组成的创业团队,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丰收大地上,用自主研发的“稻壳硅源”技术破解水稻种植痛点,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水稻硅肥的痛点就是我们的科研坐标!”莫丽雄手持稻穗说道。团队依托南亚热带作物产业技术发展中心,联合广西农科院、广西大学构建“实验室-试验田-农户”三级实践体系。在来宾市兴宾区大湾镇基地,学生们将废弃稻壳通过物理化学提纯转化为植物性硅素水,经反复调试研发出水硅肥核心产品“稻壳硅源”。这种沉浸式实践让学子们掌握了土壤检测、叶面肥配比等关键技术,更深刻理解水稻种植的痛点。
面对行业沉疴,团队创新提出“良品+良法”双轨方案:一是变废为宝降污染。以稻壳为原料提取高活性硅素水,生产过程碳排放降低50%;二是喷多效提产量,通过叶面喷施技术融合促生长、抗倒伏、防病虫功能,使水稻叶片增宽20%,光合效率提升30%;三是精准控本增效,亩均肥料成本从60元降至30元,硅元素吸收率提升至传统肥料2倍。在来宾市兴宾区大湾镇县王纶海家庭农场的试验田里,应用该技术的水稻根系发达、茎秆强韧,与传统种植区对比鲜明。“台风季稻子倒伏少了,稻瘟病斑点几乎看不见。”王纶海指着金黄的稻浪说道。
莫丽雄积极推动团队与扶绥当地共建产学研基地。学生们驻点担任“田秀才”和“技术顾问”,为稻农提供“一条龙”指导。团队构建了特色助农体系——通过“前期免费试用+技术指导 后期签约合作”的阶梯模式,配合“C端社群+直播推广”的全域营销覆盖十万农户,并以“扶志扶智”的三扶体系培训农技骨干千余人次。种植户反馈应用技术后“稻穗明显饱满”。这种深度融合的模式,不仅锤炼了学生将理论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为水稻产业量身定制了绿色、高效的种植方案,让科技的“红利”真切地惠及每一位辛勤耕耘的农户。
从校园实验室到万亩稻田,莫丽雄和她的团队用“将技术种进土地”的坚定实践,成功架起了职业教育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坚实桥梁。项目同步推进产教融合,通过专利技术转化、东盟市场布局及校企孵化等举措,正向“千万级产业规模、辐射百万亩东盟农田”目标迈进。农科学子的智慧与汗水,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写下了产教融合、青春助农的生动注脚。(图文/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硅力破圈大学生创业团队)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