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宁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发起的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红旅项目“乐润童心——乡村幼儿民族音乐美育实践者项目”正在闽宁镇有序推进。该项目由“乐润童心”项目团队发起,团队负责人为李淑婷,指导教师张兰、贾晓静、王百鸿共同参与指导,旨在通过民族音乐美育活动,为乡村幼儿播种文化传承的种子,促进文化根脉的深度交融与心灵共鸣,使各族儿女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当下,外来文化与流行音乐的广泛传播正在不断冲击着本土民族音乐的生存空间。尤其是在乡村地区,优质的艺术教育资源相对匮乏,许多承载地域文化精髓的民族音乐形式正在面临断层风险。宁夏作为多民族聚居区,拥有丰富的音乐文化资源,如非遗音乐“花儿”等,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价值。
宁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为本地区学前教育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意识到乡村学前教育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独特地位。幼儿园是儿童启蒙教育的第一站,是审美意识、情感认同的起点。“乐润童心”项目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立足于“以乐育人、以文化人”,将民族音乐融入幼儿教育,探索更适合3~6岁儿童认知规律的美育路径,助力乡村儿童从小建立文化自信。
该项目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初步的实践推进。2023年5月31日上午,在“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项目实践活动之一——“民族音乐进校园”系列活动,在闽宁第二幼儿园成功举行。项目团队带着编排精心的音乐节目与孩子们共庆“六一”儿童节。活动现场,张兰副书记代表系部团总支为孩子们送上节日祝福,并表达了学校对乡村幼儿美育教育长期关注与支持的态度。
当日的文艺汇演中,团队为孩子们呈现了多场充满民族元素的音乐表演。由同学们用竹笛、长号伴奏,搭配女声独唱的《花儿》,一经响起便吸引了孩子们热烈的回应。孩子们随着音乐挥动小手,和“大哥哥大姐姐们”一同哼唱,现场气氛温馨感人。
随后,二胡重奏与舞蹈融合演绎的《甜甜的盖碗茶》,用柔美旋律和灵动舞姿为孩子们呈现了民族文化的别样风采。而一曲由次中音号和长号演奏的《欢乐颂》,更是点燃了全场的热情,小朋友们纷纷跟唱、起舞,音乐带来的愉悦和力量在这一刻流淌于每一个孩子的脸上。
演出结束后,项目团队还与幼儿园师生及在场领导合影留念。此次活动不仅为孩子们带来了节日的欢乐,更在他们幼小的心中埋下了民族音乐的种子。
据介绍,“乐润童心”项目不仅仅是一场文艺演出,更是一个系统化、持续性的民族音乐美育实践。项目以“挖掘—转化—实践—推广”四个阶段为路径,深入整理和提炼宁夏本地的民族音乐资源,联合高校音乐专业团队与非遗传承人,共同开发适合幼儿认知特点的园本课程。
课程设置注重游戏化教学,通过情景创设、律动游戏、亲子互动等方式,让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音乐、表达音乐、创造音乐。同时,为了破解乡村幼儿园普遍存在的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素材匮乏等难题,项目还积极探索数字化资源开发与共享机制,帮助更多乡村教师轻松上手民族音乐教学。
此外,项目还建立了“幼儿园—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协同机制,组织开展亲子音乐工作坊、乡村文化展演等系列活动,让家长、社区共同参与孩子的美育成长。通过多层面联动,逐步打造出以民族音乐为核心的乡村儿童美育生态系统。
“乐润童心”的启动,不仅是一项教育项目,更是一场文化唤醒。在孩子们稚嫩的歌声中,在他们认真学唱的表情里,看到的是一种民族文化的延续力。民族音乐不只是歌声,它是一个地方的语言,是家乡的风,是情感的密码。它能唤起孩子对土地的认同,对祖辈的记忆,也能成为他们未来在世界舞台上讲述中国故事的声音基底。
该项目的持续开展,也为乡村教育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它让音乐不再是“副课”,让传统文化不再束之高阁,让孩子们在成长的每一个音符中,听见自己的根、唱出自己的文化。
未来,宁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将继续扩展项目覆盖面,探索更多民族文化与学前教育的融合路径,助推更多乡村孩子走进民族音乐的世界,在童年里收获一份属于文化的自信和美好。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