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探千年绣,艺承百代魂”实践团为揭开苏绣艺术的神秘面纱,助力这一千年非遗在当代焕发新生,于7月3日至4日前往苏州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地参观、游客访谈及与一线从业者对话等方式,深入探寻苏绣的传承与发展。
博物馆里的苏绣密码:轻如蝉翼的千年匠心
7月3日清晨,实践团成员走进苏州丝绸博物馆,青灰色的建筑在晨光中透着江南特有的温婉,与馆内陈列的丝绸珍品相映成趣。实践团邀请到博物馆工作人员为实践团详细介绍“绫、罗、绸、缎、锦、绣、纱”的工艺脉络,走进展品厅,工作人员指着展柜中一件淡青色名为”石青缂五彩四团云龙衮织”的衣物解释道,“苏绣的独特,在于它不仅是‘绣’,更是与这些面料的完美融合。纯手工制作的苏绣成衣,一件旗袍的重量只相当于两张纸,贴身穿既能透气又能塑形。”
实践团成员凑近展柜,细看绣品上的纹路,丝线细如发丝,在淡青色面料上勾勒出的云纹若隐若现。“这些桑蚕丝,明代就能漂得接近雪白,当时世界领先。”工作人员为实践团补充道。
展厅一角,一位游客正对着一件苏绣摆件驻足。“小时候外婆给我绣过衣服,针脚和这个一样细。”面对实践团成员的采访,她手指指着绣品上的花鸟图案,“现在少见了,要是能和卫衣、帆布包结合,绣个小图案,年轻人肯定喜欢。”
绣品街中的苏绣脉络:苏绣的困境与出路
7月4日,实践团来到镇湖绣品街,与一线从业者展开对话。这条街道上,星罗棋布地分布着许多家绣品店和工作室,空气中弥漫着桑蚕丝特有的淡淡光泽。
在“泽润旗袍店”店内,店员向团队介绍了苏绣的相关知识,“你看这桑蚕丝,得先经过‘三蒸九煮十八晒’,蒸是为了脱胶,煮要用草木灰水,晒是为了让丝线更坚韧,以前苏州的蚕丝都要运到广州做这套工序,前后得三个月。”她捏着丝线轻轻拉扯,“现在这工序太费时间,年轻人嫌麻烦,买的人就少了。”
沿街走访时,苏州本地人x先生邀请实践团到家中。客厅的旧木桌上,铺着块洗得发白的苏绣桌布,绣着的兰花仍清晰可见。“苏绣在苏州人生活里,就像酱菜配粥,平常得很。”他摸着桌布纹路,“外婆绣的栀子花枕套,用了几十年;菜汤溅到桌布上,得赶紧擦,不然绣线会褪色。”
谈及苏绣的未来,x先生望向窗外的街道:“就盼着它能更家常。超市里有绣桂花的保鲜袋,便利店卖带卡通绣的笔记本,街上姑娘背着苏绣包,像双塔的豆浆一样常见,就好了。”实践团成员注意到,他家沙发上的靠垫,边缘缝着段简单的苏绣纹样。
青春力量的非遗答卷:让千年绣针穿起古今
两天的走访中,实践团成员见证了博物馆里绣品的重量、绣品街丝线的光泽以及受访者提到的卫衣绣图案构想,他们发现,苏绣的挑战在于工艺复杂与现代生活的脱节,而转机藏在年轻人的创新想法里。
“游客说的卫衣绣、x先生期待的卡通绣笔记本,都是把苏绣从‘艺术品’变成‘日用品’的思路。”实践团成员总结道。或许,让千年苏绣焕发新生的密码,就藏在这些具体的生活场景里,既守得住“轻如蝉翼”的匠心,也接得住年轻人的日常需求。(陈星宇)
责任编辑:kj005
当农业遇上未来职场,用空间变革助力传统行业转型在大多数年轻人扎堆互联网和金融行业的今天,农业行业正在悄然发生一场变革这场革新不仅改变了传统农企的职场形象,更在组...
碧波荡漾,豪情激越本次活动由湖北省游泳协会指导, 黄石市体育事业发展中心、黄石市体育总会主办,黄石市体育发展中心承办,黄石市城市管理执法委员会、黄石市城市发展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