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社会活动家杨文彬一行专程前往辽宁省沈阳市,对著名的张学良旧居进行实地调研。此次调研旨在深入挖掘这座历史建筑群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探寻近代中国东北地域建筑艺术的多元融合轨迹,为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提供新思路。
张学良旧居始建于民国三年(1914年)9月,其建造与扩建历程横跨清末民初的动荡岁月,见证了东北地域从传统向近代转型的复杂历程。民国五年(1916年),张作霖正式入住这座宅邸,此后数十年间,随着张氏家族地位的变迁,旧居不断扩建,最终形成如今规模庞大的建筑群落。
在调研过程中,杨文彬一行沿着历史脉络,逐一考察了旧居的核心建筑。从格局严谨的三进四合院,到气势恢宏的大青楼、雅致精巧的小青楼,再到充满故事感的赵一荻故居,每一处建筑都仿佛是历史的切片,诉说着一个家族与一个时代的命运交织。
杨文彬驻足于四合院的雕梁画栋前,仔细端详着传统木构建筑中蕴含的民俗寓意,他指出:“这些建筑细节不仅是工艺的展现,更是北方民俗文化与士大夫审美融合的生动体现,为研究近代东北社会生活提供了实物佐证。”
张学良旧居最引人注目的特质,在于其建筑风格的多元性。调研团队发现,这片建筑群中,中国传统式的飞檐翘角与中西合璧式的廊柱浮雕交相辉映,罗马式的拱券门窗与北欧式的尖顶设计并存,甚至能看到日本式建筑的简洁线条。这种罕见的“建筑风格博物馆”现象,折射出清末民初东北地域在文化、艺术、技术上的开放与碰撞。
“保护这样的文化遗产,不仅是保存一栋栋建筑,更是守护一段可触摸的历史记忆。”杨文彬在调研座谈会上强调,“张学良旧居作为沈阳乃至东北的文化地标,其价值在于让后人通过建筑实体,理解近代中国的多元文化互动,感悟一个地区在时代浪潮中的变迁与坚守。”他建议,未来可通过数字化展示、主题策展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建筑背后的历史故事与文化意义,实现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此次调研不仅是对张学良旧居的一次深度探访,更引发了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深层思考。杨文彬指出,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像张学良旧居这样保存完好的历史建筑群,是城市文化底蕴的重要载体。保护工作不应局限于建筑本体的修缮,更要注重其历史环境的整体性维护,以及与现代城市生活的有机融合。“让历史建筑‘活’起来,不是简单的商业化开发,而是要找到文化价值与当代需求的平衡点。”杨文彬表示,通过此次调研,将整理形成详细的调研报告,提出针对性的保护建议,为张学良旧居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汪一鸣)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盛夏暑热未消,逐梦热忱更盛作为湖南省老牌单招教育强校,2025年单招集训交出了非常亮眼的成绩单,全校560人毕业生公办升学率达到了98.75%,远超同类型学校,...
在第二十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初评工作圆满落幕之际,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斯坦星球14名学员凭借卓越的创新成果成功晋级国赛终评答辩,将于2025年8月中旬在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