闸门起落间,汩汩黄水沿千余公里沟渠奔涌,116万亩焦渴的秋粮作物重焕生机。其中,从黄河远道而来的“生命之水”尤为关键——通过引黄调蓄工程,累计为县域补充水源2500万立方米,相当于10个小型水库的蓄水量,为这场抗旱攻坚战注入核心动能。
烈日炙烤豫东平原,扶沟县秋粮生产面临严峻“烤”验。面对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县水利局以全域水系连通工程为骨架,以235座水闸为节点,开启“与天争水”的攻坚战——贾鲁河高集拦河闸前,湍急河水经红旗渠、清水河、曹里干渠三条动脉分流,昼夜不息润泽沿线9个乡镇的万亩农田;练寺镇的沟渠清淤现场,15台机械轰鸣作业,疏通13.2公里“梗阻”渠道。汩汩水声背后,是水利人守护“中原粮仓”的坚定答卷。
工程筑基,全域水网打通抗旱“大动脉”
“农田沟渠是农业的‘毛细血管’,畅通与否直接关系粮食安全根基。”县水利局局长严宏涛在抗旱调度会上强调。这一认知已转化为坚实行动:
水系连通工程全域覆盖:2025年1月《扶沟县农村沟渠连通实施方案》落地实施,全县投入1600万元专项资金,对144条斗农毛沟渠开展系统整治,总长度达492公里,覆盖16个乡镇411个行政村。白潭镇疏浚天边沟、王村沟等关键沟渠17.79公里,汴岗镇打通村际连接沟渠32.2公里,彻底消除“竹节沟”“半截渠”阻水难题。
立体蓄水网络高效运行:依托9条国有河道、88条干支渠及235座水闸,构建“沟相通、渠相连、涝能排、旱能灌”的水利格局。全县灌溉面积达105万亩,日蓄水量稳定在95万立方米,为抗旱提供核心支撑。包屯镇刘秀村通过8公里沟渠整治,实现“30分钟灌溉圈”全覆盖,村民感慨:“政府把钱花在刀刃上,种田更有底气!”
科学调度,双源灌溉织就“抗旱水网”
水资源调配是抗旱成败的关键。水利局创新构建地表水与地下水协同保障体系:
闸坝联动精准控水:以贾鲁河高集拦河闸为核心节点,将上游水位维持在最高蓄水状态,确保三条支渠持续获得充足水源。同时联动全域水闸,形成“河道蓄水、沟渠输水、闸坝控水”调度网络。
“双源灌溉”缓解机井压力:针对旱情严重的练寺镇,创新推行“地表水引灌+地下水补充”模式,清淤干支渠13.2公里,打通灌溉堵点14处,分担机井使用负荷。目前全县104万亩农田已经实现双源覆盖。
设施维护闭环管理:组建32支应急维修队,建立“发现派单维修验收”快速响应机制。抗旱以来累计维修灌溉设施42处,保障设备“关键时刻不掉链子”。
智慧赋能,长效管护守住“民生水源”
抗旱不仅是应急之战,更是机制之战:
智慧水利精准预警:在五干渠道安装15个流量监测仪,实时数据回传县智慧水利平台。系统运行以来,灌溉用电申请量同比增长60%,折射出农民对水利设施信任度的跃升。
“建管养一体化”机制落地:县财政每年列支100万元专项管护资金,推行“门前沟渠三包”责任制,明确村民清理维护责任。各村组建“护渠志愿队”,将沟渠管护纳入村民积分考核。韭园镇村民自发制定《沟渠管护责任清单》,“不向渠内扔垃圾”“及时报告漏水点”成为村民公约。
社会力量协同发力:中原农业保险扶沟支公司紧急投入抗旱资金16万元,调配卷盘式喷灌机、水泵等设备支援重灾乡镇。水利局联合87名农技人员开展800余次抗旱技术培训,惠及群众3万余人次。
水润田畴,丰收希望沿着沟渠流淌
工程与机制双轮驱动下,抗旱保秋成效凸显:
白潭镇陈家村党支部书记陈法根站在渠边,望着浸润稻田的河水感叹:“往年靠天吃饭,今年黄河水顺着渠流进来,沟渠田间都有水,浇地方便多了,群众心里踏实了!”
田间监测数据显示,116万亩秋作物普遍得到及时灌溉。在大新镇杨庄村,千亩农田波光粼粼,烈日依旧灼烤大地,但纵横交错的沟渠网络,尤其是那条远道而来的“黄色血脉”,已为扶沟筑起“隐形水长城”。
县水利局主任科员郭少立手持调度图,在高集拦河闸前向记者介绍:“我们正加密引黄水源监测频次,动态优化输配水方案,确保秋粮生产安全。”随着235座水闸的联动调控,492公里沟渠的清流奔腾不息——这不仅是水的流动,更是粮食安全的血脉,沿着重新疏浚的沟渠,浸润着农民心头的丰收期盼。(扶沟县水利局 孙迎辉)
责任编辑:kj005
日前,海南省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人工智能影像赋能计划-CT临床精准诊断高阶研修班”在博鳌一龄生命养护中心举行,会议由一龄集团主办,GE...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凝聚着民族智慧与历史记忆校园植新苗,沉浸体验乐传承6月中旬,“秦风楮韵”实践队走进西工大附小...
2025年8月2日,以“融合创新:教育康复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为主题的“新时代教育康复事业发展研讨会暨中国教育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