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把文具店的玻璃门染成暖橙色时,我蹲下来和五岁的小宝对视。他的小手还攥着我的衣角,眼神却黏在橱窗里那盒画着小恐龙的彩绘铅笔上——笔杆是淡蓝色的,顶端缀着小小的三角龙、霸王龙造型,在余晖里闪着细碎的光。他没像往常那样哭闹着“我要”,只是抿着嘴,手指无意识地抠着衣角,声音轻得像片羽毛:“妈妈,它们好帅哦。”
我想起自己小时候,攥着奶奶的手路过玩具店,盯着那个会唱歌的布娃娃看了很久很久,多久呢?久到几十年后的今天仍然记得。布娃娃的裙子是粉色的,按一下肚子就会唱《小星星》,我甚至能想象出它贴在脸颊上的柔软触感。可我没敢说想要,因为那时候总被奶奶拒绝,奶奶认为买米面更为重要。最后是奶奶拉着我走的,我回头看了一眼,布娃娃的笑脸在玻璃后面越来越小,那点没说出口的渴望,像颗小石子沉在心里,好多年都没化开。
所以那天,我牵着小宝的手走进文具店,把那盒恐龙彩绘铅笔放进购物篮时,他眼睛亮得像突然落进了星星。他抱着铅笔盒,一路都在小声跟“小恐龙”说话:“你们别着急,回家我就用你们画一朵超大的太阳花。”晚上我坐在他身边,看他趴在桌子上,小心翼翼地握着铅笔,在白纸上涂出金灿灿的太阳,绿色的叶子,还有一个举着气球的小人——小人的衣服是铅笔盒上恐龙的颜色,他说:“这是妈妈呀,妈妈今天给我买了最棒的礼物。”
后来我才慢慢明白,条件允许时满足孩子的要求,从来不是“溺爱”,而是在他们心里种上一颗叫“被爱”的种子。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可以”,藏着的是我们对孩子内心世界的看见——他们想要的不是某件物品本身,而是物品背后的期待、好奇与欢喜。古人说: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大概是用最短的文字道出无法复制快乐的遗憾。
去年春天,小宝突然迷上了小鸭子。天天念着“我也要一只”。他把画纸都画满了小黄鸭,有的歪着脖子,有的拍着翅膀,还在旁边歪歪扭扭写“我的鸭子”。每天放学路过小区的宠物店,他都要扒着玻璃看半天,跟妈妈说:“你看那只最黄的,它好像在看我呢!”
孩子爸爸粗中带细,给买了一只。初次和小鸭子相见,小宝蹲下来,眼睛瞪得圆圆的。一只毛茸茸的小黄鸭“嘎嘎”叫着蹭到他手边,他小心翼翼地伸出手指,碰了碰那软乎乎的绒毛,立刻笑出了小牙:“妈妈,它好软呀!”
回家后,小宝主动说把他小时候的澡盆送给小鸭,给小黄鸭做了个小窝。他还学着爸爸的样子,把菜叶,水果,馒头撕成小块放在碟子里,蹲在旁边看着小黄鸭啄食,嘴里还小声念叨:“慢慢吃,还有好多呢!”小黄鸭偶尔抬头“嘎嘎”叫两声,小宝就笑得更开心了,连吃饭都要问,小鸭子吃了吗?生怕自己的小鸭子挨饿。满足的不只是小宝对小鸭的的好奇,更是他对“生命”的最初认知——他学会了耐心等待,学会了温柔对待弱小,学会了欣赏成长的美好。这些东西,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
有一天小宝问我:妈妈,听说北京有个公园的山顶上可以看见故宫的全貌?妈妈,听说故宫很大?这话不是一时兴起,在班级的愿望单上写着:我好想去北京啊!今年暑假,我提前做好攻略,前往北京。没错,爬上景山公园的山顶,看见故宫的全貌真是无与伦比的美。红墙映着暖阳,黄瓦在光里泛着温润的光泽。飞檐上的瑞兽翘着尖角,似要乘风跃入天际。第二天,去故宫里看,青砖道旁的宫灯垂着流苏,风一吹便轻轻晃。走在太和殿侧,指尖似能触到百年时光,檐角风铃轻响,把庄严与柔美元融在一起,每一步都像踩进了浓墨重彩的历史画里。
带孩子去北京,不只是一场旅行。在故宫摸一摸古老的砖墙,听红墙黄瓦讲明清的故事,比课本里的文字更鲜活;站在天安门下看国旗升起,能让他真切懂“家国”的分量。这些直观的感动,会在他心里种下文化的种子,让“历史”“祖国”不再是抽象的词语,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温暖记忆。
在北京的那几天,我们拍了很多照片,小宝开心的蹦蹦跳跳。更让我惊喜的是,他能分清北京地铁的线路站点和方向。这不是旅行,是扎扎实实的成长。
当然,“满足”从来不是没有边界的。在北京,小宝看到玩具店有一个很大的乐高积木套装,当时就吵着也要。那个套装要一千多块,而且小宝已经有好多套乐高了。我没有直接拒绝他,而是蹲下来问他:“你告诉妈妈,你想要那套乐高,过段时间打折妈妈给买可以吗?现在买也没时间拼啊,带着回家行李太多。”他想了想,说:“可以,那妈妈你记得哦。”
我接着说:“好的。我们可以约定,如果你这一个月能自己写作业,按时睡觉,周末帮妈妈擦桌子,我们就把它作为暑假礼物,好不好?”小宝点点头,还自己画了一张“打卡表”,每天完成任务就贴一个小星星。有时候他不想收拾玩具,我就提醒他:“你的积木在等你哦。”最后他攒够了小星星,我等到打折下单积木。到货那天,他抱着积木跑过来跟我说:“妈妈,我做到了!这是我自己赚来的!”
我想,这样的“满足”,才是有意义的——它让孩子明白,想要的东西需要通过努力去获得,也让他学会了珍惜。因为是自己努力换来的,所以他拼乐高时格外认真,拼好后也会小心收好,不像以前那样,玩具拼完就扔在一边。
有次和朋友聊天,朋友说:“现在的孩子太幸福了,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不像我们小时候,什么都要省着。”我却觉得,不是现在的孩子幸福,而是我们有能力了,可以让孩子少一些我们小时候的遗憾。我们小时候没得到的布娃娃、童话书,不是父母不爱我们,而是当时的条件不允许。现在我们有条件了,在合理的范围内满足孩子的要求,其实是在弥补我们自己内心的那点遗憾,更是在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让他们知道,只要是合理的愿望,爸爸妈妈都会尽力帮他们实现;让他们知道,他们是被爱着、被重视着的。
前几天整理小宝的房间,翻出他小时候的玩具:那盒恐龙彩绘铅笔,笔杆已经有些磨损,颜色也用掉了好几支;那个画册里还有他小鸭子的美照;还有那套乐高,被他小心地放在柜子里,小宝看到了,说:“妈妈,这些都是我的宝贝。”
原来,那些我们以为只是“满足要求”的小事,其实都在悄悄影响着孩子。他们从这些“可以”里,感受到被理解、被接纳;他们从这些小小的“得到”里,学会了爱与被爱,学会了勇敢与探索。
闺蜜洁也有同感。去年旅行,孩子看上一个老虎造型的手套,她当时着急赶路拒绝了。孩子连着一个小时再三要求。洁给孩子买了。3岁的宝贝开心极了,睡前用小手拍拍手套的灰尘,把手套整整齐齐的放在自己枕头边。小手摸了好几次才舍得睡去。这哪是手套,分明是妈妈点亮了孩子心里的小太阳。时至今日,闺蜜洁和孩子在旅行途中,是妈妈用脚步帮孩子打开世界,用陪伴焐热时光。风景成鲜活记忆,相处间藏着安全感,更让孩子在体验里悄悄长出勇气与眼界。
夕阳又落下来的时候,小宝拉着我,说:“妈妈,我们去公园放风筝吧,我想让风筝飞到天上去,告诉太阳公公,我今天很开心。”我笑着点点头,牵着他的小手走出家门。风很温柔,他的笑声像风铃一样清脆。我看着他跑在前面,小小的身影在夕阳里格外明亮,突然觉得,当我们在条件允许时,轻轻对孩子说一声“可以”,他们接住的,其实是整个温暖的世界。而这个世界,会让他们长大后,也有足够的勇气和爱,去面对生活里的每一个挑战,去拥抱属于他们的未来。(作者:张弦)
责任编辑:kj005
[中国,贵阳,2025年8月27日] 8月27日,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数博会)期间,华为成功举办“自信自强,共创新质生产力&rdquo...
8月28日,盐城海事局联合东海航海保障中心连云港航标处、大丰区妇联益家同行公益队伍,在射阳县共同举办“逐梦深蓝,我们一起去看海”开学第一...
为深入理解陕西省等级医院评审最新政策与标准,全面提升医院质量管理与数据应用能力,切实保障新一轮等级医院评审工作高效、有序推进,8月29日,韩城矿务局总医院特邀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