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冗长的引语,南充市蓬安县一个农家小院,就是故事的起点。一群晒得黝黑的大学生,正用地道的四川方言,敲着自制的响器,唱着:“‘卖’地书面签协议,写明位置和面积,东南西北四至点——防扯皮!”围观的老人们先是愣住,继而拍着大腿笑开了花:“活了大半辈子,没想过法条还能这么唱,听懂了,记牢了!”
这群大学生,来自四川农业大学法学院“承法启明”实践团。这个夏天,他们带着一个朴素的疑问下乡:法律知识,如何才能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1、破冰:问卷遇冷
七月的川南,热浪灼人,也灼烧着队员们的心。抱着精心设计的问卷走进宜宾市高县的村庄小院,他们遭遇了意外之“冷”。老乡忙着农活,对“填问卷”兴趣寥寥,眼神里透着疏离。
转机出现在一片玉米地。队员小陈没有放弃,挽起裤腿跳下田埂,二话不说帮大娘掰起了玉米。汗水浸透了衣衫,泥土沾满了裤脚。休息时,坐在田埂上,喝着老乡递来的凉水,话匣子自然打开:“大娘,现在买农资遇到过啥问题不?”“和隔壁因为田界闹过矛盾没?”……问卷的核心问题,在拉家常中悄然完成。原来,“破冰”的钥匙,不是纸笔,是汗水与真诚。
2、落地:碰撞淬炼
八月的创作室,成了没有硝烟的“战场”。
三名法学、广告学专业学生和本地社会工作者围坐,草稿纸铺了一地。“‘四至点协议写明’?不行,拗口!”“换成‘东南西北四至点’,既押韵又点透要害!”为了每一句唱词能“入耳、入心、管用”,争论是家常便饭。
方言的韵律、法律的严谨、生活的场景,三者必须在短短60秒的“三句半”里完美融合。团队扎根多个乡镇采集真实案例:宜宾的土地纠纷、南充的消费维权、雅安的侵权现象……每一个段子,都源于生活的“活水”。二十余段浓缩着智慧与汗水的“乡音法韵”终于淬炼成型。
3、检验:小院回响
最有效的检验,永远在田间院坝。当团队带着“三句半”走进南充的社区,围观的人群越聚越多。一位卖水果的大姐边看边点头,演出一结束就拉着队员说:“太巧了!昨天刚遇到个缺斤少两的,以前只能吃哑巴亏,现在晓得该去找市场监管说理了!”老乡们脸上的笑容和恍然大悟的神情,是比任何分数都珍贵的肯定。
后续213份反馈数据也印证了实效:方言“三句半”评分高达4.36(满分5),远超传统形式的3.16,89.58%的参与者明确表示“能解实际困惑”。
农家院落的欢声笑语中,“法治”的种子,正通过这亲切的乡音,在沃土中悄然扎根、生长。从问卷遇冷到小院回响,从法言法语到乡音法韵,这群大学生用脚步丈量、用汗水浇灌、用智慧碰撞,完成了一场与老乡们的普法“双向奔赴”。他们的身影,带着这份沉甸甸的实践收获和乡亲们的期许,已再次启程,誓言将这巴蜀乡音谱写的法治旋律,送往更远、更深的村落。(李浩然)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中国,贵阳,2025年8月27日] 8月27日,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数博会)期间,华为成功举办“自信自强,共创新质生产力&rdquo...
8月28日,盐城海事局联合东海航海保障中心连云港航标处、大丰区妇联益家同行公益队伍,在射阳县共同举办“逐梦深蓝,我们一起去看海”开学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