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擎草原赤志,启科技新程”实践队前往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武川县,采访了一位扎根青山的传奇女性——93岁老党员李牡丹。在采访中,队员了解到这位曾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劳动模范,如何用铁锹与缰绳在敕勒川畔铸就了半个世纪的奋斗史诗。
出身贫寒 志济乡邻
1935年,李牡丹出生在野马图村一户贫农家庭,这个识字不多的女子,在互助组时期就默默扛起了全队最重的粪筐。“那时候,我只想着多干点活,让乡亲们的日子能好过些。”李牡丹回忆起当年的艰辛,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在不懈的努力下,李牡丹一步步带领乡亲们走向富裕。
担当支书 壮举留名
1977年担任大队支书后,李牡丹领着村民完成两大壮举:在沙河床上筑起拦洪坝,淤出150亩水浇地;为大队盖起首栋砖瓦办公室。档案里还留存着她写给老领导郝秀山的信:“恳请调拨拖拉机,东坡社员愿用三万斤土豆置换”。
队员们听着李奶奶的讲述仿佛置身当年的劳动场景——暴雨中,她第一个跳进齐腰深的洪水固定桩基;寒冬里,她揣着冻成冰疙瘩的窝头,奔波百里协调建材。1980年的自治区劳模证书上,评语力透纸背:“以女子之躯,行移山之志”。
家传荣光 薪火绵延
在实践队拍摄的采访视频中,李牡丹的孙辈自豪地展示着外祖母的“传家宝”:1978年中国妇女四大代表合影里,那个站在第三排的模糊身影;1983年全国三八红旗手证书上,烫金的字迹依然闪亮。更深的传承在于,她当年带领栽下的防护林,如今由孙子任义荣操作着无人机巡护;新一代人正用区块链技术,精确记录着每一棵树的成长轨迹。从一根缰绳改良牧业到一组代码守护青山,李牡丹家族的故事生动诠释:在这片英雄辈出的土地上,为民服务的初心永远鲜活,艰苦奋斗的薪火代代相传。
当实践队员轻轻合上相机,窗外的德胜梁已是新绿葱茏。李牡丹的故事,不仅是对过去的铭记,更是对未来的启迪。在这片英雄辈出的土地上,她的精神将继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撰稿:张正杰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9月5日,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街道热闹非凡,一场充满暖意的社区棒棒糖驿站活动启动仪式在此举行,正式拉开了“改变糖尿病基金”2025-2026...
9月5日,本周最后一个交易日,A股科技板块龙头股集体爆发创业板之王 —— 宁德时代(1.48万亿,动力电池)宁德时代,作为全球动力电池领...
聚焦服务模式创新 共同定义以患者为中心的全面诊疗新标准【2025年9月5日,杭州】在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九次眼科学术大会(CCOS2025)上,全球眼健康领域的领导...
近日,国内知名制氧设备品牌迈睿思(Medris)开展了一场极具挑战性的产品高原极限实测活动实测路线覆盖多种高海拔环境测试团队沿着318国道一路行进,途经折多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