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机械工程系“三下乡”实践队先后走进宣城市宣州区思佳社区与宣城市规划馆,以“传承两弹一星精神,汲取奋进力量”为主题开展系列宣讲活动。团队依托多学科背景优势,通过史料解读、多形式互动、精神阐释与现实联结,让这一凝聚着民族智慧与担当的精神财富在基层社区与公共场馆中焕发新活力,推动“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内核深入人心。
回溯辉煌历程:从历史性突破看精神内核
实践队在两处宣讲现场均以“两弹一星”发展脉络为主线,系统梳理中国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实现的科技跨越。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打破超级大国核垄断;1967年6月17日,氢弹试验成功,从原子弹到氢弹的跨越仅用两年八个月,远快于美国的七年四个月和苏联的六年三个月,创造世界纪录;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升空,标志中国跻身航天大国。
“这些突破绝非偶然,背后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底色。”宣讲团成员郭佳欣、任诺杰结合PPT中科学家事迹讲解:钱学森放弃国外优渥条件毅然回国,邓稼先隐姓埋名数十年投身核武器研发,郭永怀为保护实验数据在飞机失事时壮烈牺牲……老一辈科研工作者以“苦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的抉择,诠释了将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的精神核心。
解码成功逻辑:制度优势与精神力量的双重赋能
实践队重点阐释了“两弹一星”成功的深层逻辑: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促成全国跨领域协作合力——军民融合保障物资调配,物理、化学、工程等多学科专家联合攻关,数千家单位、数十万科研人员协同发力。
“从原子弹到氢弹的快速跨越,正是‘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精神的生动注脚。”宣讲团指导老师强调,当时科研人员既要攻克技术难关,又要克服物资匮乏、环境恶劣等挑战,凭借协同意识和登攀决心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
多场景宣讲:让精神在互动中扎根
思佳社区:联结基层实践的精神传承
在思佳社区,团队结合PPT中“两弹一星精神当代价值”章节,解读精神现实意义:从“东方红一号”到“天宫”空间站,从核武器研发到芯片自主创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志气”始终是国家发展的核心动力。
互动环节中,团队成员刘志勇提问:“推动地方发展时,如何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激发团队担当?”社区工作人员回应:“建立‘协同攻坚’机制,将精神融入团队文化,如定期学习老一辈事迹、设‘攻坚先锋岗’表彰攻坚克难者;同时建立容错机制,鼓励大胆尝试,激发创新与担当积极性。”
宣城市规划馆:多层次互动中的精神传递
规划馆的宣讲分三环节递进开展:
- 环节一:随机交流播撒种子。郭佳欣、任诺杰随机选取参观家庭,用通俗语言讲述三大里程碑事件,介绍科学家突破西方技术封锁的艰辛历程,让听众直观认识“两弹一星”成就。
- 环节二:集中宣讲深植内涵。15时40分,实践队在会议室详细讲解“两弹一星”奋斗之路与精神内涵,介绍邓稼先放弃国外优越条件、于敏在无图纸资料时自力更生完成氢弹理论设计等事迹,强调全国协同攻关的必然作用,让在场家庭感受奉献内核。
- 环节三:互动交流激发共鸣。设置知识问答、故事分享环节,有家长结合“当代价值”内容谈到:“孩子需了解老一辈奋斗史,明白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学会自力更生。”队员补充道,当前国际环境下,精神启示我们突破“卡脖子”技术、凝聚爱国主义共识。孩子们提问“卫星如何上天”“科学家工作环境”等问题,队员均耐心解答,融入艰苦奋斗精神。
持续传承:让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此次系列宣讲并非终点。团队负责人表示,后续将联合思佳社区、规划馆开展延伸活动:整理“两弹一星”元勋事迹手册,组织青少年“科技小发明”实践,让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
合工大宣城校区实践队的系列活动,是传承红色精神的具体行动。通过社区与场馆的多维宣讲,让“两弹一星”精神走进更多家庭与群众,激励人们在新时代传承优良作风,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相连。未来,实践队将继续深入基层,创新形式,让这一精神焕发更强生命力,激励更多人以实干书写新时代篇章。
责任编辑:kj005
9月12日,首届迎海渔博会在迎海水产交易中心南广场正式拉开帷幕开启征程:迎海渔博会盛大开幕上午,首届迎海渔博会现场热闹非凡,嘉宾们陆续签到入场,秩序井然又不失热...